疫情还在肆掠,每天感染的数据都是七八千左右。看着这些增长的数据,想象着那些在方舱里的孩子和家长,很难过。
突然的“停课不停学”,那本早已买来的《重新认识学习》放在了办公室没有带回家。只有在微信读书app里去下载了电子书。
匆匆地翻阅,了解作者,了解目录和内容。以前也读过关于学习,关于脑科学的书籍,因为学习总是与大脑的活动相关。
封面上的“注意力科学30年研究实践”“揭示未来如何持续精进”“颠覆大脑单任务系统论,重新认识终身学习”等字眼冲击着我的大脑。
又是一本烧脑的书。
作者凯茜·戴维森 Cathy N.Davidson是国际知名跨学科研究专家,终身教育创新者和推动者。美国人文艺术科学和技术合作实验室(HASTAC)创始人兼董事。纽约城市大学跨学科研究教授及教务长。
“跨学科”“终身教育”,吸引了我。今年新颁布的新课标不就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吗?进入新的时代,今天的学习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书中提到了关于注意力研究的问题。书的内容包括引言和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的脑科学原理》、第二部分《未来的课堂》、第三部分《未来的工作》、第四部分《大脑、学习与改变》。
从书的内容看,书里面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描绘了学习、大脑以及带来的改变。书中提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去中心化、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数字时代,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干扰让我们会为分心而焦虑。传统脑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生理机制决定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多任务处理是不可能”的观念深入人心。
01
数字时代,要分配注意力进行“多任务处理”
引言里,《数字时代的生存指南》部分让我一口气读了下去。“本书的目标是要成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指南,聚焦于注意力科学研究。”这句话大概道出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时代已经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吗?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在10年间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全球信息的收集,社交网络和社区的发展与认知,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换,以及对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重要且值得关注的信息的重新解读。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时代席卷,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从最初的QQ,到后来的博客,再后来又是人人都有的微信,以及现在普遍使用的钉钉。
每一天只要睁开眼睛,第一时间就是抓住那部手机。于是,满屏的信息向你冲过来。你的大脑会飞速运转,前一秒中还在微信看一则消息,“叮”“叮”的声音又表明:工作信息来啦!快去“极速处理”。
在生活中,买一把小菜,可以扫码支付;吃一碗小面,可以扫码支付;一切的商品交换,都可以扫码支付。我戏称从十几年前的“卡时代”升级为“扫码时代”。
优秀的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将信息时代带入我们的视野中。他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的互动和交流方式发生根本性、不可逆转变化的次数只有4次。
与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其他3次剧变比较,数字化的剧变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时期。
数字化时代来了。现在,工作越来越等同于电脑办公。一台机器把我们过去完美分离的两部分重新联系起来一一个体生活、社会生活。
现在的家庭和工作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说,只需要轻轻点一下鼠标,我就能从工作备忘录上那只有半小时就截止的任务上跳转到蒂莉阿姨最新的香蕉面包食谱上去。
劳动与休闲呢?
作者说,同时收到的电子邮件里有老板发来的工作指示,也有表哥厄尼发来的搞笑视频。一分钟之前我还在检查公司的销售记录,现在我在看我放到eBay上拍卖的宝贝情况如何,而我的网络销售助理的思绪八成也早已不在销售记录表上了。
读到作者的描述,也让我产生了共鸣。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我分明感觉到大脑被各种信息所撕扯。这让我联想到丝瓜瓤,干枯的丝瓜瓤就如大脑神经元,不同的信息被不同的大脑神经元处理着。
有时候感到大脑真不够用啦!
这是要让大脑奔跑起来的节奏!
为了进行“多任务”处理,我时常将要所做的事情记录在笔记本上,多个任务并行着。强迫着自己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项,给自己打上一个“√”,以自己鼓励自己。
但是即便这样,我也感到注意力被拉扯时,完成工作的效率很低。
多任务处理时,各路神经元在运动,大脑如同在奔跑!
02
大脑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智能手机
作者说:不管20世纪的教育训练如何让我们把生活和工作分割分成为不同的部分,但这些都被一些像苹果手机一样的发明给破坏了,这些智能手机将整个耀眼的网络世界放在我们手掌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被手机附体。走路、吃饭、睡觉等,生活中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有一部手机,人们就可以横行天下。
以前,人们身上所带的现金要放进皮包,而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与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后,也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出行找不了路,用手机吧:打开导航找一找高德地图;饿了要找饭吃,用手机吧:打开美团找一找各路美食点餐;家里需要买米买盐,用手机吧:去网上购物,打开淘宝、京东、唯品会就可以购买;要阅读书籍,用手机吧:打开微信读书、网易读书就可以阅读了。
数字化时代,似乎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一部手机在手,都可以一网打尽。
作者说,我们的大脑似乎由于新的计算能力而发生变化。大脑的每个神经元可能在一秒之内放电数次,持续地与其他神经元进行着网络式的交流,不止不息,甚至在我们睡觉或者休息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说多任务处理是21世纪所需要的生存模式,那么感谢上苍赐予了我们一个高度活跃、拥有非凡交互能力的大脑。
它有一些绑定的基本通信功能,应用则用来做其他事情。这些应用可以下载或者删除,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它代表了我们注意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以及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的兴趣决定了手机上所安装的应用软件。大脑也非常相似。
我们使用大脑的方式会改变大脑本身。那些最吸引注意的事件一一学习和工作、兴趣和活动,都改变着我们大脑的生物特性。通过这种方式,使用智能手机时的大脑也在发生变化,人类大脑不是静态的。
大脑天生就是用来学习的,它会随遇到的刺激和行为的控制而发生改变。大脑会根据工具的使用而重组,并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
只要人一直在思考,大脑一直就一直在运动。我想到了我的大脑。
我一直坚持着写作,大脑也会因我的兴趣和坚持而一直运动着,一直改变着。
03
看不见的大猩猩
书中讲述了一个作者参与的实验:
在凯茜·戴维森参加的一个讲座中,教授做了一次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教授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有6个人在相互传篮球,其中3个人穿着白色的T恤,另外3个人穿着黑色的T恤。观众们的任务是追踪3个穿白色T恤的人之间的传球次数。
视频开始播放后,在座所有人都开始认真地计数。
视频结束后,教授问大家:“有多少人数到了至少12次传球?”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然后他又依次问道:“多少人数到了13次、14次以及完美的15次?”
最后,他问:“谁看到大猩猩了?”戴维森举起手来,却惊奇地发现她是他们这排唯一一个举手的人,也是整个房间仅有的三四个举手的人之一。
身边其他人脸上写满了疑问:大猩猩?什么大猩猩?还有人不满地嘀咕着他们被骗了。
教授没有直接解答这些疑问,而是重播视频。这一次,大家都看到了“大猩猩”。
为什么第一次播放视频,戴维森就看到了大猩猩,而其他人却没有看到?这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的问题。
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计数的任务上时,这里的“所有人”并不包括戴维森。因为她有阅读障碍,当她看到那个带着雪花点的视频里有几个人漫无目的地来回传球时,没法追踪他们的动作,所以就索性发呆了。
但是在视频大约播放到第30秒时,视频画面激发了戴维森的好奇心:一只“大猩猩”跑到几个传球的人中间。在人们传球的时候,“它”盯着镜头看,拍打胸脯,然后大步走掉。
这个实验说明让观众集中注意力沉浸在计数任务中,从而忽略了出现在舞台正中间的“大猩猩”。这就是“注意盲视”。
由于在这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简单实验中,是人们的心理机制欺骗了他们。戴维森没有被骗,但不是因为她的注意力比其他人好。
后来戴维森做过一系列的注意力测试,知道自己集中注意的能力并不出众,之所以能看到“大猩猩”是由于她压根儿没有专注于对传球进行计数。
人类的视觉皮层就是这么工作的: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整个世界,但实际上只看到了特定的一部分。
“注意盲视”会让我们忽略一部分内容,同时又能使我们把有用的信息做到精致。
如果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点,这个世界将是一片混沌,因为我们要看、要听和要理解的东西太多了。
集中注意力让我们可以深入地加工那些被认为最有用的信息。
是否整个社会都存在着注意盲视?作者认为是的。
我们似乎正在非常认真地数着数字时代的“篮球”:因为多任务而烦恼,因为过分分心而焦虑,因为小孩年幼无知而大怒。我们忽视了场景里的“大猩猩”。
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数字时代需要一种不同于先前的注意模式。
未来的人类的注意力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未来的人类的大脑会改变成什么模样?
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就像那些历史上的人类一样,看到发明的汽车、火车、动车时一样既欣喜又同时感到恐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