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丽王朝统治的历史上,也就是公元918年——1392年之间,青瓷作为高丽文化的精髓,应该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丽青瓷是高丽时期继承新罗时期陶瓷工艺传承生产的,它结合了外来文化,同时又极具韩国本土特色,遍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
现今我们所见的高丽青瓷,高雅、美丽、清新,大多呈青翠的青绿色,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器皿条曰“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故而,它又被称为“翡翠色瓷器”。
早期窑址主要分布在黄海道和京畿道等靠近首都开京(现开城)的中西部地区,受到中国五代(907~960年)越州窑青瓷较大影响。此时的青瓷属于早期,质地较粗,颜色偏灰青。11世纪起,高丽青瓷的主要瓷窑转向全罗道康津和扶安两个地区,烧造质量也越来越高。这时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沿袭了越窑、耀州窑、汝窑、龙泉窑等的造型与装饰风格。
到12世纪前半期,美丽的翡翠色成为高丽青瓷的代表特征,自此高丽青瓷成为与中国各名窑青瓷比肩的艺术名品。南宋太平老人在其《袖中锦》中曾罗列十项“天下第一”,其中包括“定瓷”和“高丽翡色青瓷”。
高丽青瓷巅峰代表翡色青瓷色泽亮丽,釉面透明性高,有玉石质感。中国青瓷向来以色美闻名,如越窑的秘色瓷,汝窑的天青,龙泉窑的梅子青与粉青等都是古代青瓷釉色美的代名词。但是高丽的翡色青瓷与这些名瓷相比毫不逊色,各有千秋。
高丽青瓷不仅模仿越窑的器形、釉色、装饰、花纹等外观特征,更重要的是高丽窑工学到了越窑制作陶瓷的核心技术,掌握了胎釉配方,建造了先进的越窑式龙窑,运用越窑先进的窑具。高丽青瓷以优秀的越窑青瓷为基础,很快产出质量上乘的青瓷产品。
高丽青瓷釉色加深效果明显,色泽层次感强,薄釉处常可见浅灰色胎体,釉层堆积处则翠色更浓。如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青瓷阳刻蔓瓜纹注子就充分诠释了这种翡色之美。注子通体青翠,在装饰纹样勾勒处以及把、嘴、钮等积釉处色泽更深,更显翡色之美。还有被誉为该博物馆馆宝之一的赑屃形青瓷注子,这件龙头龟身坐莲形注子国内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显示了高丽人精美绝伦的塑形能力,一直以其独特造型闻名于世。今观其色泽更能体会高丽青瓷釉色的独特之处,层次丰富具有变化之美。
纵观现存的高丽青瓷珍品,许多在造型设计上有着典型的宋人风范,如宋式代表的梅瓶、注子、净瓶、葫芦瓶等,以及具体到具体形态的各种花瓣式造型的器皿。高丽青瓷的釉色与龙泉窑青瓷釉色难分难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对高丽青瓷与龙泉窑青瓷的关系有“古高丽器皿,色粉青与龙泉窑相类”的描述。
高丽青瓷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色泽上,以翡色为主,富有色泽,高贵异常;结构形态上,高丽青瓷富有变换的同时,不失端庄的本意,让人观之便心生敬仰;从装饰花纹上,它结构紧密,种类繁多,多以自然为题材,生动活泼;从技法上而言,可谓是不断的开拓创新,充分发挥阴刻、阳刻、透刻等雕刻技巧,镶嵌技法的运用,更是让它具有极高的工艺美和民族特色。
当时,高丽的瓷器工匠从大自然中找素材,又结合了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在这些翡色瓷器的器身上,采用阴刻、阳刻、透刻、镶嵌等雕刻技巧,将这些瓷器优雅而端庄的样式、清新而柔和的色彩、纤细灵巧的花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造出新颖的艺术品。
工匠们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他们借鉴中国北方窑口工艺,采用独特的装饰法即镶嵌法,给瓷器镶嵌各种奇特的花纹,更有效地突出了工艺之美,提高了纹饰的装饰效果。可以说镶嵌工艺为高丽青瓷开辟了独特的发展境界,使高丽青瓷不仅成为高丽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同时也对陶瓷文化在后代社会底层的推广起了非常有效地推动作用。
高丽青瓷的生产是由宫廷直接派官员“窑直”管理的,这点与宋代官窑或明清御窑相类,正是绝艺悉归于公,尤以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沙堂里和全罗北道扶安郡保安面柳川里的窑场较为著名。其中青瓷产品只进供上层贵族,器物务求华丽,重质不求量,不惜工本,广泛采用青瓷堆花、透雕、镶嵌、辰砂、镶嵌描金、铁绘等高难度的精工技巧,或单独使用,或多种工艺综合于一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