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善变
1)熄灭的情怀
“最开始的时候,罗老师想做一个自媒体,他安安静静的,就没有想做那么大。”杜若洋回忆。
《罗辑思维》刚起步的时候,罗振宇对杜若洋说:“老杜,这个事业是一个读书人该干一辈子的事情。” 杜若洋感动至今,“我觉得特别有情怀,就是他真的是爱这件事情。”
五年后记者在办公室见到罗振宇提及此事,他满不在乎的说:“我没有情怀,我只会干这个,我要会盖楼,我早就当房地产商去了。”
罗振宇不是仅仅是个读书人,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商人逐利,商人善变。
2)名存实亡的会员
2013年8月9日,《罗辑思维》推出了“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分200元、1200元两档会员价。结果,5000个亲情会员、500个铁杆会员6小时售罄,《罗辑思维》瞬间集资160万元,成功获得第一桶金。
这个结果也令罗振宇意外,他在一次演讲中感慨:“我对这个社会要负起点责任了。”
然而这个责任逐渐变成了笑话。
2015年10月,《罗辑思维》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罗振宇发表文章《有奔头,一起过》,宣布暂停会员招募,但支持会员员格的转让。
事实上,从2015年起,罗振宇基本不再参与会员的活动。对所有会员活动采取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也不再组织“霸王餐” 和会员定制旅行的活动。
而现在,会员资格的全部使用权限是,在《罗辑思维》微信店铺中购物享受折扣。
3)新媒体汉献帝
2016年年3月,《罗辑思维》投资 papi酱,并策划了“中国新媒体世界的第一次广告拍卖”,沟通会门票单价8000元,要求竞标公司注册资本至少300万元。广告最终拍出了2200万元的天价。
这一短暂的合作被解读为《罗辑思维》的“始乱终弃”,有网友感慨“Papi酱太尴尬了,新媒体汉献帝”
罗振宇善变,但是每次变化都卓有成效,用随势而动或者变通来形容更恰当。
02“不要脸”
用善变而不用变通来形容,是因为罗振宇有“不要脸“的属性加成,当然,用不要脸形容也不太恰当,其实在这方面我是很佩服他的,因为他的内心世界特别强大,自我性很强,不易受外界影响。
《罗辑思维》有个本事, 特别擅长把坏事变好事。
2015年1月10日, 时任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发文指责《罗辑思维》未经允许,使用了他的两篇文章,未给作者署名,也没有加上文章来源。
几小时后,罗振字发布道歉信,除了表示要支付稿费,还包括自罚一天不吃饭、当日内容编辑等调侃表态,他还顺便宣传了一把彼时《罗辑思维》正在进行的匠人如神活动。
这又是一次教科书般的公关,当事人王路认为这个道歉不够真诚,也有为数不少的网友表示,《罗辑思维》的道歉信正印证了王路在这篇《罗辑思维,你讲点职业道德好不好?》中写的一句话: “和商人谈道德,你是会被羞辱的。”
早些时候,罗振宇会在微博上把骂他的人亲自拉黑, 现在他懒得看了。微信上质疑他的文章他也一律不看: “这是我们网络界‘扶贫’的特定方式,夸我肯定没有阅读量, 骂我会有阅读量。”
凡此种种,罗振宇总结得言简意赅:“质疑我的人都是傻子。”他也拒绝做出任何回应:“就像你出超市, 一个小流氓上来说你偷东西了,你说我没偷, 他说那你让我搜身。那你让他搜吗?你让他搜,他没有搜出东西,他就欢呼雀跃地离开,还要嘲笑你。哦,那傻子让我搜了。就是这样,为什么我要回应他们的话呢?”
从U盘化生存,到社群经济再到内容电商,《罗辑思维》一次次转型升级,从名不见传到现在估值70亿,不能带着偏见看罗振宇,要去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随势而动太难琢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值得借鉴。
本期分享来源:《巨人转身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