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立宪
最后的满清王朝,路径之选择,以日俄战争获胜方之政体为理论依据。立宪政体的日本击败专制政体之俄国,使慈禧掌舵的满清,继续甲午战前自强运动(经改)之改革,拟定预备立宪(政改)方案,制定立宪政体实行之具体时间表。民国前的满清,提出附带具体时间表的立宪改革蓝图。
体制内满清之立宪派,以改良、稳定为原则,提出立宪改革蓝图及时间表。体制外激进之革命党,则倡导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共和政体之路。
革命党要将激进的美好愿景付诸实践,满清政权要逐步推进、稳健实施立宪改革,客观评判,双方均没有过错。满清的奋斗进入尾声:革命与改革在赛跑。
选择性叙事,是革命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惯用手法。承认满清预备立宪之“有所作为”,会降低革命党辛亥革命之合理性与合法性,革命党着重强调排满,以规避暴力革命之法理纠纷。革命党故意强调“假立宪”,以争取民心。
满清预备立宪之路径,是“未来可期,但可期之未来实现前,存在无数不确定因素”的路径。革命党暴力革命之路径,是“未来可见,无数不确定因素,存在于可见未来之后”之路径。
满清最后的奋斗,是提出附带时间表的立宪改革。慈禧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于车站遭遇革命党自杀式袭击。革命党以暴力方式阻挠立宪改革,舆论一片哗然。
革命党指责满清的立宪改革是“假立宪”,是敷衍民众、拖延时间的策略。满清辛亥年的灭亡,使预备立宪中途夭折,立宪改革的是真是假,永远不会有答案。
立宪改革是真是假,并非满清末年的关键。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满清已逐步失去地方各种势力尤其是士绅阶层(近于官而异于官,近于民而高于民)的支持。而鼓吹推翻现政权、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党,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社会,也没有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辛亥前最后的满清王朝,一方是失去地方势力支持、预备立宪的体制内满清政权,另一方是没有扎根基层社会、寄望于建立共和政体的体制外革命党。
辛亥年的革命,宣告立宪政体之死亡及共和政体之诞生。没有获得民众支持的立宪与共和之争的结局,并没有带来根本改变。
《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托克维尔认为:“任何政权之灭亡,不会爆发于最专制与最黑暗之时。政权在由“坏”变“好”的转折点,民众最易滋生不满,也最具造反意识,反而是最危险的灭亡时间点。” 满清王朝在庚子之乱、日俄战争后,由慈禧亲自主持与启动宪政改革,并制定附带时间表的预备立宪计划。满清启动预备立宪改革不到十年,辛亥革命爆发,宣统退位,民国成立。
满清没有亡于引起几千万人丧生的太平天国战争,也没有亡于国耻教育后的历次对外战争,而是在经几十年经济改革(自强运动)后,满清最高统治者终于决心实施政治改革(预备立宪)之际,如摩天大厦倒塌般突然崩溃。 满清的预备立宪,类似于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专制政体,不改革或拖延改革(美其名曰渐进式改革)虽必将灭亡,但不会速亡(僵而不死)。但激进的改革(也是真正的改革),往往落入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阐述的灭亡圈套(大陆为何倡议学习此书的原因),会加速灭亡。王朝循环更替之定律是,改与不改,无关存亡,只关乎存亡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