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学习心得:
17.5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周王朝。”
心得:公山弗扰和阳货都是季氏家臣,想搞叛乱。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都想拉拢一些有影响的人物,一是壮大实力,一是装点门面。当时,孔子既有经世治国之才,个人修养也非同一般,因此声望很高。因此,阳货和公山弗扰就想把孔子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孔子是个讲原则的人,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阳货在召孔子的时候,孔子表面答应,但并没有如约赴任。本章说的是公山弗扰召请孔子时的情景。 对阳货的召请,孔子承诺出仕,但是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拒绝。孔子不是不想出仕,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要想实现,只有出仕、不出仕。英雄就没有武之地。我们知道,孔子有强烈的入世精神,想做官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在公山氏召请他的时候,这种迫切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还直接表达了自己“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愿望。这两次召请,尤其是后者,从表面上看来,孔子虽然不赞成陪臣执国命的荒唐行为,但他仍希望有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似乎有屈就的意思。但是事实是,两次召请孔子都没有应征出仕。有人便依此得出孔子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或者是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看法是不理性的。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原则性。 “天下无道”,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但是也要看清周遭的环境,不是满腔正义就可以改变整个大环境的。 很多人觉得,要想有所作为,当然要先做官,做了官,手中有了权力,就可以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造福一方百姓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陪臣专权,他们不会允许一个正人君子存在的。他们僭越礼制,犯上作乱,需要的根本不是什么推行政教的人。君子行大道,他们这些靠违背大道获得权力的小人还有容身之处吗?所以,他们只需要两种人,一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一种是同流合污者。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为他们谋求利益。在黑洞洞的烟囱中走一遭,不蹭上点烟灰的人恐怕没有。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身清白,恐怕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与世隔绝,倒不必非要隐居,只要与这个社会不发生联系就可以了。 孔子没有出仕就是看清了社会大环境,高楼将倾未倾,但倾倒局势已定,这时就没有必要站出来去撑。一个是你撑不住,另一个是在你费劲撑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在拆。孔子推行政教的理想是好的,但是他也看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政教不是费劲就能推行开的。因而,他压制了自己的迫切愿望,明智地选择了不出仕。如果他选择了出仕,不过会沦为无道社会的牺牲品,退而讲学却使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7.6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心得:孔子重视求仁,他门下的弟子也致力于求仁,如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以及本章提到的子张,都曾向孔子问过如何行仁。针对子张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必须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才能算作仁者。恭、宽、信、敏、惠,现在我们理解起来就是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慈惠。这五点代表着道德修养的五个方面,如果能切实要求自己行此五者,就可以成为仁者。 “恭”与敬并不完全同义,一般说来,恭是外在的,敬是内在的。恭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往往是与内心的敬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只有内心诚敬,才能表现得恭。具体来讲,要想做到“恭”,在对待他人时,就要有基本的尊重。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低、能力强弱、富裕贫穷,都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别人在某方面不如自己,就轻视别人,或者出言贬低别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尊重,就是将对方的地位抬高,必然会使对方感到愉悦。这样一来,别人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我们也就赢得了尊重。如果你对他人不恭,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交际双方都会遭受侮辱。如果采取恭的态度,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恭则不侮”。 “宽”,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以及大相径庭的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看不惯的人和事。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非常强势,非要将对方同化才算罢休。有什么必要呢?有些事本来就有好几种做法,还有,对一件事的看法,只要不牵涉大的原则性问题,各抒己见有什么不好呢?容得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宽。更重要的是,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揪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赢得很多人的好感,大家都愿意与之相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宽则得众”。 “信”就是诚信。关于诚信,孔子曾多次谈到过,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已经比较深刻了。在这里,孔子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只有诚实守信,别人才能任用你。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偷工减料、无故误工、迟到早退等都是不诚信的行为,如果有人这样对付你,你会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就是这个人不靠谱,不可信,总之,把活交给他做你不放心。推己及人,如果我们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怎么还指望被人重用呢? “敏”,也就是反应快的意思。孔子说“敏则有功”,意思是反应快就容易立功。想想也是,同一件事,别人还没想好怎么做,你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显而易见,功劳肯定是你的。“敏”还有聪敏的意思,用这个意思也能解释得通。一般来说,聪敏的人做事都讲究方式方法,不是闷着头苦干。很多时候,效率高不是因为苦干,而是因为用对了方法。而且反应快和聪敏是相通的,善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加以利用,就可以提高效率,使事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反应快。 “惠”就是施人以恩惠。这不是说要你站在救世主的立场上,以赏赐的态度对待别人;也不是说要毫无原则地讨好别人,借此达到自己或许不太正当的目的。所谓施人以恩惠,确切地说应该理解成善待别人,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善待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赢得了别人的好感,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才愿意被你领导,才愿意为你做事。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 以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行仁五要”,只有做到了这五点,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仁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