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天整,《金刚经》读完了。跟着高老师,每天一节听、译、解,精读了一遍。5月时抄写了一遍,6月实际听了不止一遍,实际朗读有五六七八遍。
高老师讲解得详细,重点拎得清楚,我了解了其大意,差不多明晰了其重点,所以先就有限的理解书写一下认知收获,梳理一下。后面仍需要较多时间深入内化和前后串解。
《金刚经》主要讲性空和心的安放。万象皆空,万法皆空,所以心应无所住,不住于任何物相、法相、空相、断灭相。因无断灭,心又应有所住,可以名说住于未发之中、发心之时。《金刚经》名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时,福德无边。
这种“有所住”的状态我理解为,是《新世界》所言的内在意识状态,是真我,真我处于内在的智慧空间里;也是《瑜伽经》所讲的三摩地状态,此时的心安住于纯洁的本性里。
接下来说一下重点概念。
关于“如来”这两字,从小因西游记而熟听如来佛,却一直不知其意,至如今我却才对这俩字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原来,我以为如来就是释伽牟尼世尊这个人,以为如来只是一个名字。
现在,我得知,如来有三种含义。一是应身如来,即释伽牟尼佛陀本人,更指内在智慧。
二是报身如来。“如”来时,觉悟、通透,意识在当下。“如”去时,即进入无意识或犯迷糊的状态。我们普通人有如来的时候,通常多在工作中。在亲密关系里,可能如去的状态比较多。
三是法身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一种境界,一种真我安住、清净寂然无为的入定状态。
此处的法身如来,《瑜伽经》和《金刚经》都有讲到,如来的境界有高低不同。在《瑜伽经》里,是指三摩地状态的段位不同,比如分为有种子的三摩地和无种子的三摩地。在《金刚经》里,指出圣贤的差异在于境界的不同,又名为果味不同,比如大比丘、小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
上面提到的“如”,是如实,是真如,是一种境界状态,是绝对真理。如=真我。经文里讲的“空”,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是永恒的,因而说空性是永恒存在的。容纳变化的空间也是“空”,故说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
“空”是无所应住,这是“实”,经文里常提到的“实”。如来的状态,是内在真我处于静寂湛然有无垠的内在空间里,这是“实”,永恒不变的实。
与内在真实对应的是各种相,我相、物相、空相、法相、断灭相等。无所应住指发心不可住于(执着于)各种相。无所应住的发心,指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支持,不求回报。
举个例子。我说我爱孩子。
孩子要看电视。我说不能看,写完作业才能看。这不是爱孩子,也不是爱孩子的学习,只是在用“做作业”和“看电视”做交换。孩子是交换的媒介。于是,孩子对做作业无感,甚至反感(只是一个交换工具)。
此处,我的心、思、神在“做作业(学习)”上,不在孩子身上。我著了“做作业“或“学习”的相,著得还很肤浅。
再比如,孩子早上醒来说不舒服。我脱口而出:“你看,跟你说盖好被子盖好被子你非要蹬被子,现在感冒了难受了吧,balabala。”
此处,我著了想法或概念的相(不盖好被子=着凉=感冒=不舒服)。我的关注点不在孩子身上,在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的显摆、自以为是上。爱的不是孩子(此时根本没有爱孩子的行为),“爱”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快嘴快舌、“爱”的是孩子不要感冒生病惹麻烦,却以为自己在关心孩子。
上面两个例子,均可以体现出爱孩子。那就是在孩子有需求的那个时间点那个当下,抛开想法、概念和对学习对健康的惯性执着,清醒在当下,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当下的心情,感受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感受和理解自己,然后引导。
再比如,职场工作。好好工作是初心,尽职守责是本分,这是发心。可做着做着,横向比较心会跳出来,升职加薪的念头会跳出来。若不合适地处理这些念头而影响情绪甚至做了傻事,那是深深地著了名相财相而失了心智。
关于空相,我理解的不清楚,暂举不出例子。断灭相,我的理解,类似于万念俱灰、行尸走肉的状态。不可无事可做,而是位于发心只管去做,正所谓“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有关“非”字头的概念,非相、非法、非非相、非非法、非有想、非无想等等,听讲解时较吃力,也能领会,后面再消化吸收和身体力行地辨别这些相。
《金刚经》重点是讲心无所住(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那么,心到底应该怎么安放?
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此心是生发之心,不是从外面得来。所以全文多处或说处处使用了否定式论说(公式化扫相)。即我们人眼和大脑所能观到、看到、想到、推理到、演绎到的三千大千世界里的所有我、人、众生、寿者,以及众微尘、断灭界等等等等,均不是心所应住的地方!
文中有一处从正面讲心应如是住,在第十七节究竟无我分,大意为:当生如是心,一切法无实无虚无我,且心不可得。
佛陀四句偈亦是从否定面讲如何修炼如来的状态。偈语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因为,以色见、以音声求,皆是著了法相。而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有法得,因三藐三菩提心是内生,是内悟。
读书学习是为了致用,读了学了就学而时习之,践行修身修心,最后身心合一。读了《金刚经》,我该怎样致用和践行,在书里我看不出来,或说我不知道。
经书里讲,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福德无量。高老师提到,佛门修行人在日复一日打坐念咒冥想间修炼而入法门。我们普通人,会有我们的寻找法门的方式。自由书写、日常冥想都会有帮助。再比如,进入心流状态的走路、跑步、绘画、雕刻、太极拳等都可能成为法门。
写至此处,我明白了佛陀所讲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明白其说“万法平等”,所谓法只是指月之手。佛陀告诉我们苦海的彼岸是所去之处,如何到达彼岸,可以参考他所说,也可以借鉴其他方法。(此处所讲的参考、借鉴等,只是名为参考、借鉴,实无参考、借鉴。)
经文里多次出现“福德”这两个字,不禁想,我们修行修炼又是为了什么?为了福德吗?福德是什么?
我不知道答案。我觉得我饶有兴趣地探寻生命的学问是为了摆脱迷惑,是为了减少烦恼,是为了每一天过得活得明白一点。
那么,所以,到达佛陀所讲的彼岸就没有困惑了、活得明白了?!也就是《瑜伽经》里所说的:真我安住于纯洁的本性里,清净、喜悦、寂然、圆满。也就是高老师带领我们通过读书、练习等方式探寻的幸福力,生命自身的、本自具足的能量—幸福力。
PS.1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PS.2 关于《金刚经》,早在十多年前听到,大约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书名。
那时在高老师(原高博士)的团队里做实验工作。团队里有一位同事,不只我觉得,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全能型人才。
有一天,听他说什么金刚经,我很好奇,问他借看一下。结果呢,不借不知道,一借吓一跳。把《金刚经》带回家后,翻开第一页,我就懵了。因为,我连字都不认识!那一次,我彻底感受到什么叫看天书!!那本书于我,天外来物,茫茫然、懵懵然。现在想想,很好笑。
转眼十年。曾经的职场主管转身修炼为瑜伽修行人,探寻生命的导师。再相遇,跟随高老师进入了《金刚经》的世界,去探寻世界外的世界、生命中的真知。感谢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