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国家卡匹罗威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的沉积,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自古以来,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都远胜其他宗教,不仅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修建寺庙,日常也会请法师作法祈求风调雨顺。
这件唐时期的八重宝函就是古代皇帝对佛教十分重视的见证之一。
这是唐懿宗赐赠的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
1987年5月5日在宝鸡法门寺地宫内被发现,现收藏在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因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被划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八重宝函顾名思义就是总共有八个宝函,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还有一个玉石宝函以及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
但因为年代十分久远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所以我们现在能看见的只有七重。
从这些宝函的材质就知道这个八重宝函价值很高,金、银、玉自不必说,光是最外层的檀香木盒都已经很珍贵了。
檀香木,又名白檀,属檀香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印尼、澳大利亚和非洲。它的花初开时黄色,后血红色,木材奇香,常作为高级器具、镶嵌、雕刻等用材。
礼佛之人多用檀香,可能点上檀香的家庭也是少数。
第一重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就是供奉佛指舍利的地方。
整个金塔高度是105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
还有四扇小金门,门下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整个金塔小巧玲珑,金碧辉煌。
柱底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间还立有一根小银柱,是用来套置佛指舍利的,高度仅有11毫米。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是用珍珠装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都雕刻有花金带,还镶嵌了珠宝花鸟,极其华丽精美。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和第二重有些类似,只不过是纯金雕铸,镶满了红宝钿、翡翠、玛瑙等宝石。
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然后又用珍珠、宝石作装饰,并雕刻上花瓣图案。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顶上雕有双凤和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正面是六臂如意轮观音图。
左侧药师如来图,右侧阿弥陀佛图,背面大日如来图,外壁还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造型逼真而细腻。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
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通体光素无纹,没有添加丝毫雕刻绘描却能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
盖与函体在背后用铰链相接,可以说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函体刻画“护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锁扣和金匙。
四壁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顶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
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不禁让人肃然而敬。
第八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前面说过因为出土时已经朽坏不是完整的宝函,但仍能看见其精美的纹饰。
顶面錾两条行龙,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
四侧面还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边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看完了这八重宝函就知道造价和工艺都是上上级别的,在当时恐怕也只有皇家能够制造的了。
这件宝物也说明了唐王朝对佛教的重视,据说当时唐皇朝迎奉佛骨时,队伍仪仗十分浩大,沿途膜拜的人绵延三百余里,堪称盛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