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与可能性
想要对任何事情的真伪都给以正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地评估每件事的可能性。阴谋论之所以不足信,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应该质疑政府——每个人都有权质疑政府——而是因为其成立的可能性很低。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种种认知偏误,其中有一个偏误,在我看来非常适合说明阴谋论思维的错误。卡尼曼说,假设有一个叫琳达的单身女性,31岁,直率而聪明。作为哲学系学生的她曾经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并且参加过反核游行。根据这些情况,请你评估以下对琳达的种种描述之中,各自的可能性大小,并给个排名:
- 琳达是个小学老师;
- ...
- 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
- 琳达是个卖保险的;
- 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结果,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的可能性,比“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更高。但这是不对的!A和B同时成立的可能性小于A成立的可能性,这是概率论的常识啊!
如果你答错了,不要自责,因为这个问题就连斯坦福大学决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都有85%的人答错。卡尼曼最后干脆把其他选项都拿掉,就问受试者““琳达是个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和“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哪个可能性更大,仍然有85%到90%的本科生答错。这个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搞不清“合理性(plausibility)”和“可能性(probability)”的区别。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谈阴谋论了。以下两个论断中,哪个可能性更高?
- 昆明恐怖袭击过后不久,又发生了马航失联事件;
- 大国博弈,导致昆明恐怖袭击过后不久,又发生了马航失联事件。
加上一个“大国博弈”的解释,表面上使得离奇的事件获得了合理性,但实际效果却是让离奇事件变得更加离奇。
目的与科学
世界非常复杂,很多事情似乎简直不可理解。为什么明明准备得很好的比赛也会输?为什么一个好人偏偏死于车祸?阴谋论可以让我们对这些事情至少找到一个理由。我们不但找理由,我们还找目的。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说,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他的世界观会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animism”,万物有灵。他认为每个物体都是活的,比如汽车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它累了需要休息。更重要的是,任何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意愿,比如“太阳在跟着我们走”。另一个是“artificialism”,人为主义。小孩认为一切东西都是人处于某种目的造出来的。比如为什么会有太阳?太阳是人用火柴造出来照亮用的。
由此,在儿童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生物学家路易斯·沃博特(Lewis Wolpert)有本书叫《反常的自然科学》(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在此书中他指出,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目的论。
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来,并不是它有什么目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么做。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纯属自然,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比如艾滋病毒在黑人中传播最多,你可以去分析它的传播机制,但是这种传播并不一定有什么“目的”。
自然没有目的,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往往也没有什么目的。几年前,一个非常流行的阴谋论观点是电动汽车之所以迟迟没有出来,是因为石油公司的故意打压。现在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正在慢慢流行开来,他们受到过石油公司的打压没有?没有。电动汽车的难点可能包括电池技术和充电桩的普及,这两个很厉害,而石油公司没那么厉害。
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运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原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个人意愿能改变的事情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随波逐流。但即使所有人都随波逐流,复杂的系统也会出现非常激烈的“事件”。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发现,哪怕没有任何消息输入,仅仅是交易者之间的简单互动,也可能让股价产生很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发生就发生了,并没有什么目的。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有阴谋论者站出来说这是谁谁为了某个目的故意制造的,但事实上,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手段非常有限。在正经的经济学家看来,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归罪于索罗斯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认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科学家会科学思维,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脑子里有时候也会冒出目的论来。
既然最理性的人也有一颗阴谋路的心,我们就完全不必责怪中国文化、孟子和杨绛先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