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感受
过去
世界杯又开始了,今年是俄罗斯。互联网的新闻内容总是离不开中国男足的话题。是的,中国男足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参与世界杯。日韩那次,我只能说是缺少了竞争导致的。日韩作为Host直接入围了,一下子多了2个可趁之机而已。当然,当时那批球员的水平也是不错的,否则就算有机会,没有水平一样是白费的。
之后,中国男足就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了。从甲A的95年,我也是蛮喜欢看球的,原因是申花队的11连胜。当时确实很棒,也很好看。市场化的初步效果出来了,国内联赛给人的感觉是很不错的,一派好好成长的样子。但是好景不长,我在3年后就不怎么看球了。
原因很简单,我不是那种没有理性的热爱足球的人,不看球的原因只有一种,中国足球一点也不好看。国外的足球呢?好看,但是没有时间看(时差啊), 我不太喜欢熬夜的那种人,我觉得白天很累了,晚上就好好睡觉的人。因此基本不看外国足球,虽然我知道真的很精彩。
现在
中国男足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希望有起色了。因为中国目前我看不到适合发展这项运动的环境。
为什么兵乓球可以那么骄傲,其实就是中国的环境很适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传统甚至民族性格都适合。不是什么运动项目,都适合我们这样的民族环境的,我觉得足球很不适合。
我认为的问题根源
中国足球发展不起来,(其实我觉得就是没有怎么发展起来,甚至连入门都不算,你看世界足球基本不带你们玩就知道了)缺少了适合发展的环境。就好比在沙漠种荷花一样。除非创造环境,改造环境,否则永远无法种植出荷花一样。
运动的群众基础
从兵乓球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一项运动可以发展壮大,群众基础很重要。兵乓球为代表的小球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发展好,因为群众基础好。人人都说10多亿人口找不出11人,其实是很无知的计算逻辑,这个计算逻辑和乐观估计二胎生育一样无知。
顶级运动员的数量一定是取决于正常玩球群众的数量。玩的人越多,越容易出现顶级球员。而中国人口是巨大,但是玩足球多少呢?更不用说真正打比赛踢球的有多少了。
我这里大胆的运用IT的数据分析基础方法论,直接给一个数据计算:15岁以下每周至少有一场90分钟比赛的球员数量,才是决定真正可以在世界杯入门玩玩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是15岁
一般顶峰运动状态是25岁前后,体力虽然不及19至21岁,但是多5~6年的实战经验确实比体能更重要。而要成为25岁的顶峰,需要10年的职业、半职业的运动生活。因此,考察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年龄很重要。
为什么是每周至少一次比赛
光玩玩足球,随便踢踢是没有多少技术水平成长的,对体能的锻炼也没有太多帮助。大家都会去健身房锻炼,如果一周不至少满强度锻炼一次,很难持续保持体能的。而足球运动其实对跑动的体能要求很高,所以连正常的比赛都没有,那么至少运动的2个基本要素:体能、技术,都是不会得到锻炼(升级)。考虑到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因此,不可能天天有比赛,有一次就不错了。
乒乓球的无敌,就是比赛多,比赛水平高。打国内联赛比国际比赛难就是这个结果。如果比赛少,你怎么升级呢。这个和游戏一样,需要多多打怪升级的。
一个黑市
总是谈足球的市场化,但这个市场成为了一个黑市。那么我只能认为基因问题了。
职业球员和国企领导一样,付出很少,得到很多,还不用很累。这个是市场化吗?肯定不是。市场化,至少是存在竞争的,优胜劣汰,用资本驱动得到最好的。而实际是,都大肚腩了,还能踢球,这个和什么都不懂,看报喝茶的传统国企领导一样吧。尸位素餐,占茅坑不拉屎,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这样的足球市场,如果不是资源匮乏,没有人消费,那么就是黑市了。
中国那么多球迷,我觉得不可能缺少消费者。既然有消费者,为什么这样呢?原因就是黑市,一个强买强卖的市场:中国男足就是这么烂,你能怎么招吧!
高成本的运动
很多人没有说清楚,其实运动开展是需要成本投入的。一项运动发展也是需要投资的。为什么黑人体质好,但缺少顶级游泳运动员呢?按理说1500米比赛,也是体能的大考验,基因特点适合运动的黑人,很少在游泳比赛看到吧。原因就是成本不低。
足球运动是一项高于游泳的运动,而高太多了。
成本高,进一步恶化了群众基础的扩大。
基础资源成本
土地成本
玩足球,先需要的是场地: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占地规模有多少人清楚呢?我觉得很多人都未必真的感受过足球场的面积(你来回跑几次才能感受)。原因简单:非常稀少。我知道,很多学校的操场都还没有完全达到400米环跑,内嵌标准足球场的规模。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没有感受过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上学,上班之后更少了。在土地资源很缺少的中国,一个在大城市足球场的面积可以盖3个高楼,让房地产开发商相关人员都吃的饱饱,几辈子财富啊。
不要跟我说什么巴西人小时候穷,路边随便玩玩。他们10多岁就有机会比赛了,正规比赛场地都应该是标准的。成年人随便玩玩,才是路边小球场的。何况,人家只要是发展到一定水平,进入正规球队,都是有对应联赛的,那些比赛,难道都是路边踢踢吗?
训练场地可以随便一些,比赛场地都不能随便,否则水平一定上上不去的。
人力成本
玩比赛,可不是11人啊。你需要教练,裁判,组织者(投资人),比赛队员(替补总是要的)。假设很无聊,就2队永远比赛下去,我们来算算看:(11人+替补5人) × 2 +裁判3人+组织者1人 = 36人。好吧,真正的可以起到打怪升级的比赛,需要至少36人。爱好者随便玩玩,那只能是强身健体或者休闲娱乐。
其实还有外围,隐形的一些人力,比如球场的维护保养等等。
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如果有正规的各个年龄段的比赛,那么需要多少大的人力成本投入呢?假设239个地级市都有至少10个球队进行最低额度的联赛,大致可以推算每周每个城市需要36 × 5 × 239 = 43020人/每年龄段。假设我们分12岁,15岁,18岁,21岁4个档次,那就是17万2080人。规模赶上冰岛男人总数了吗?
21岁以上都是职业比赛,应该人力成本更高,当然也没有那么多球队,这里就不去推算。我们只计划一下群众基础的人力成本。
时间成本
标准比赛需要90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但是为了比赛的体能和技术,训练需要更多的时间。我高中的同桌,全市中学生运动会长跑第二名。我已经忘记是跑2公里还是5公里了,但是我知道他每天下午需要在400跑道上先跑10圈热身,然后稍微休息后背着田径队的大胖子(铅球运动员)跑100米折返10次。然后是400米的冲刺跑N次(冲刺跑:直道以百米短跑的技术跑,弯道以1500米的技术匀速跑,这个是要命的,我基本玩一次就要吐了),然后每周至少一次5公里计时的测试跑训练(和正式比赛一样的那种)。还有很多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每天的训练的时间很长,我们下午自习的时候,他在跑,我们放学了,他还在跑。
比赛要时间,训练更要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这样的比例公式去推算,90分钟的比赛,平均每人9分钟(我总觉得守门员会轻松一些),如果可以到达顶级水平,需要多久?90年功力!(我觉得技术和体能都是通过基因遗传的,所以父辈牛,你也可以先一半起步,肯定不是从零开始)
90年功力,讲群众基础,来个百分之一吧,90年 ÷ 100 = 328.5天 = 7884小时。假设一般群众每天运动1小时(讲真,对中小学生,很奢侈),就需要7884天,也就是21.6年,如果扣除节假日,伤病,考试,娱乐,一年有200天坚持1小时就不错了,那么就需要39.42年。如果6岁(小学第一年)开始玩,恭喜你,当你成为中年大叔的时候,才够练就顶级功夫的时间。
这样的计算,其实很粗略,只能是大概的感受一下,运动的时间成本。比赛时间越长,训练时间也越长。
顶级球星,假设他有天才(99%天分),90年功力需要0.9年即7884小时,每天都训练4小时(强度高吗?吃饭,睡觉,休息都需要时间),需要5.4年。好吧,那是万中无一的。如果没有一万个群众运动(不是休闲锻炼)的基础,应该不会出这么一个天才。10岁身体才长的差不多了,15岁完成功力修炼,再来10年比赛经验,告诉你,又一个C罗诞生了。
人性的成本
足球是讲究团队配合的运动。一项集体运动就需要每个人成为螺丝钉。组合的威力超过一个超级球星,这个真理肯定在足球比赛适用。给10个猪队友,1个梅西也玩不转。
在中国当前浮躁的快速经济发展的时代,甘愿当螺丝钉的人性成本是很高的。谁都想追求最高的荣誉,谁都想成为万众瞩目的那一个。
各类小球运动,基本都是单打为主,偶尔配合双打。就算是田径的接力赛,那是大部分时间自己发挥,极少时间讲究配合。人性的善恶干扰非常少。也就是说,人性成本不会很高。
而一旦11+11(替补陪练)人比赛,(其实替补的螺丝钉人性成本更高),就需要投入人性成本,即放弃自己的一定程度的欲望。队员之间竞争和互助的比例至少是5:5开,一个合理的模式是有竞争,更有互助。而且竞争是在非项目的竞争。这个就需要付出和牺牲,就需要人性成本的投入。
我觉得,当下我们民族缺乏这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做雷锋的人都没有了),这个成本太高了。
想得到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简单分析,一个想得到的结果就是,当我们中国人吃饱了没事干。当我们没有那么急功近利的时候,当我们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开球场的时候,也许当局者再把黑市干掉,还一个正常的市场。那么也许世界杯,中国男足随便玩玩都可以了。
否则,早了,还早了。
总之,没有环境,就没有结果,种瓜得瓜的前提是种的地方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