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参加各种会议,见到很多年轻人,跟他们交流,无一例外地:焦虑,迷茫,没方向,一无所有,着急……
但,这些 “月经式”问题,谁年轻的时候没痛过?
职场获得高薪必备的能力,你都具备哪些一、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让我做一份数据表格。
实际上,每个大区经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说自己助理太辛苦,让我做。
结果我不服,直接发了一封邮件给他,抄送我老板,把我的岗位说明书发给那位大区经理,跟他说:在我的工作职责里面,没有一条是需要服务你的。
现在想想,当时老板真的挺宽容我的,因为这样一来,她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那位大区经理会以为,我的行为是我老板指使的。
反正,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训机制不行、学不到东西;老板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
等到后来,自己做管理者,才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一个公司的经营,远远不是我作为一个初级员工所想象的那样。有很多文章,批评年轻员工不负责、不会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但要我说,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即:从学校到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给学校付钱,但公司给你付钱。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
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导致我们在职场屡屡受挫的最大障碍。
因为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要他站在我们的角度,来关心我们要什么;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浸淫了20年、习惯了向老师寻求标准答案的我们,在进入公司之后,能够多快地抛弃这种惯性,从而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前,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摸索解决方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最初5年的职场上升速度。
二、焦虑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职场获得高薪必备的能力,你都具备哪些其实,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都会发现每个刚刚毕业奋斗在北上广的年轻人所焦虑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这是成长必经的一步,在探索和实践中去成长,回头再看自己年轻时候那些焦虑的经历,我唯一想分享的经验是:在我们应对焦虑的时候,需要学会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意识到工作没发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寻找转行机会上;经济危机的时候,反正也没法找到工作,就干脆埋头苦干,等到危机一过,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顺利之后,才开始考虑感情问题,之前都先放一边;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尽全力转换业务线。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哪一个是我同一时间花时间去解决的。
没钱、没男/女朋友、没地位、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受挫……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躲不开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奔命、无从下手,脑子里只有“焦虑”二字,一团浆糊。
只有当我们把问题掰开,逐个分析的时候,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现在,我经常会对那些看职场鸡汤的人嗤之以鼻,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时候的自己,面对诸多问题、急于一下子解决、又没有头绪的时候,不也曾诉诸鸡汤、试图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慰藉自己的焦虑情绪吗?
等我们对鸡汤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
三、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职场获得高薪必备的能力,你都具备哪些线下培训沟通的时候,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我现在还年轻,现在的职业未必是以后要从事的,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那我现在学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我要怎么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可以回答。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
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
《人类简史》里面提到,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出从来没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从而战胜比智人更加强大的其它人种。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而我们看今天,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说服客户、说服老板还是说服投资人,甚至做自媒体,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但我们做以下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的:
1、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
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2、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最近做公司人才规划招聘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人才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可以脱颖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终会发现,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不关键,而能力,有不小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天性: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
似乎这是个悲观的发现,因为我们在成年之后,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否则这些因素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白费力气去做什么努力呢?
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天性,几乎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似乎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络起来。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深思熟虑,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由此看来,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满意自己、不想成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对抗,但没有关系,这些对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特点、边界和意义。
等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知道,不应该再对抗自己的天性,而是发现并顺应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最大化自己的优势,成就自己。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才是我们得以向前的高性价比方式。
3、广结善缘
年轻的时候,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自己苦干就行,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事”,比如写好一份报告、解决一个问题、克服一个技术障碍等等。
而随着年龄增长、地位提升,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苦干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工作变得主要是“对人”,比如管理团队、说服客户、拿到投资等等。
所以,越往上发展,你越需要与人交往,越需要更多的资源,越需要他人的帮助。个人英雄主义,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天花板。
但人际交往这样的事情,不会是一次性的利益交换,而是基于长久积累的信任。
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计回报地给别人提供一些帮助,你将会在后面几年的人生中,收获意外惊喜。
我从前极少麻烦朋友帮忙,但这段时间,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感觉自己消耗了前10年积攒的人品。
所以人际交往这个事情,真的是个长期投入,如果在你想用的时候才去培育,是来不及的。
年轻的时候,能多帮别人就多帮,别去计较一时得失,过几年自会发现,“帮助别人”是你在年轻时候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职场获得高薪必备的能力,你都具备哪些4、高效率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公司运营、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我4年的创业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5、适时展示自己,不要等老板来发现
很多低调做事的人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我很能干,我把事情都搞定了,老板就一定会发现,然后给我升职加薪。
实际上呢?
我们先来做个算术题:一个老板,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业务管理、团队管理、对上管理、对外管理(对外包括其它部门、客户、投资人等等)。
一般来说,分在具体业务上面的时间最多,毕竟这是ta的主要工作,占50%。然后剩下的50%分在团队管理、对上和对外管理,假设各花1/3,那么最终有17%的精力在团队管理上,一般来说,管理者平均管理6个人,那么最后分到你身上,不到3%的时间精力。
你觉得,在这不到3%的时间里,ta会知道你做的每一个贡献吗?
我见过很多职场新人,能力不错,但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变得怨天尤人、消极怠工,或者默默走人,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与其指望老板在3%的时间里发现你的亮点,不如多展示自己吧。至于如何去展示,给点我自己的经验:
(1)通过客户
如果你的工作是对外的,而且客户对你非常满意,那么就通过他们的口说出来吧,这会更加可信。既然我们都知道,好产品需要推广、让用户口碑传播,那么人也是一样,你自己优秀,也应该借客户的口说出来才好。
(2)通过建议
你应该去了解,你老板正在烦恼的是什么、ta因为什么而彻夜难眠、你可以如何帮到他。
(3)通过外在形象
这是我们最常忽略的一点。实际上,你的形象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而且第一印象又决定了别人是否信任你。
当然,这里的形象,不是说漂亮、帅气,而是说“适合”。比如,你是一位咨询顾问,那就穿得庄重成熟一些,尽管并不漂亮,但会让人信任。思考一下,你的职位需要展示什么样的形象。
所以,别等着别人用3%的时间来发现你,去主动展示自己吧。
讲了半天对上管理,都是在说:作为员工,应该如何站在老板角度思考。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是老板,所以是帮老板说话。
相反,我认为老板自身的修炼更重要,因为很少有员工能够做到上面那些,所以你不得不经常把想法跟员工解释、想办法创造机会跟他们主动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那些低调做事的人才。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你自己承担的理应比员工更多。更何况如今,个体在崛起,环境在变化,人才的话语权越来越大,靠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来迫使员工听话,将越来越行不通。
职场获得高薪必备的能力,你都具备哪些
读完这篇文章,年轻的你就能接受并照做吗?未必。年轻的时候,有的是资本去试错,也应该去试错,唯有如此,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通过与现实的碰撞不断探索自己的意义,最终走向心智成熟。
总之,职场相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管作为老板还是员工,拿出你对另一半的心来跟对方相处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