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力的价值
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影响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
影响力的广度,就是传播面的广度。大面积的传播力本身就拥有极大的信息触达价值,因为每一次传播都需要耗费成本。如果是一个无论发出什么信息都能够轻松触达1000个、10000个甚至更多人的载体,每一次看似轻松触达的价值,就是你艰难触达要付出的成本,这价值不可谓不大。
影响力的深度,则是单次影响力的大小。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可靠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它们认为什么好,我们就认为什么好;它们认为什么能做,我们就照做。它们帮助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们得以把时间应用在其他事情上也不耽误在此处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我们对某种信息源的依赖度越高,它的影响力就越大。深度,是一种依赖度的体现。
影响力无论是广还是深,都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
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从某个维度上来说就是上行的过程。你想有足够的能力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你想让他人对你的信息有较高的依赖度,那你首先就得为更多人提供价值,人们才愿意接受你的信息,而只有你的信息屡次被证明有价值,人们才会愿意不加分辨地购买你的信息,节省自己的选择成本。
别以为这只是“网红的上行之路”,很多方面都是如此,例如升职加薪的关键:你在团队里的影响力(领导力)、在老板面前的影响力(信任度)、在客户面前的影响力(专业性)。
二、关键是标签
一件事物里包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重点,这样的纯粹点可被称为这件事物的“标签”。
人的脑容量有限,当他想到一个人、一件事物的时候,只能优先跳出自己为了更好地记忆而给这个人、这件事物贴的标签。
标签,就是当别人听到你名字时立刻联想到的词。一个人的标签越清晰,他在这个标签所指向的领域就相对越有影响力。若是到了极致,甚至能够反向定义,例如别人提到什么标签,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你,那你就等同于占领了整条赛道,能够获得无数的赛道红利。
有人说,虽然我有标签,但怎么可能那么牛?是,寻常人的确不可能那么牛,但只要是人,都可以在某个范围内做到。例如,在你的大部分朋友那里,一说到什么就可以被反向定义,这应该是容易做到的,比如做菜最好吃、玩游戏最棒、酒量最大、学习成绩最好、法律知识最懂等等,只要在你框定的某个范围内能做到被反向定义,一样可以得到额外的机会红利。
那如果有很多的标签可不可以?可以,但这样你的个人形象就容易模糊。就算你足够优秀,的确能在大部分事情上比大部分人都强,还是要刻意地去打造你最突出的那个标签。标签足够突出,才能占据每个人的心智。而谁占据了心智,谁就在某个范围内定义了那个赛道,就能够拿到赛道红利。
因此你必须找到自己的专属标签。类目不需要特别大,如果你无法在任何基础类目上做到足够市场容量前提下的第一,可以在前面加上定语
第一,问问自己,你真实地做过什么?你做过的最牛的事是什么?
你的标签必须是强大而真实的,不管别人如何看,至少对你来说是最牛的——你在一部分人面前,是真正有资格分享、有资格提供服务、能够产生影响力的人。
第二,允许加定语,但定语本身的领域必须大,必须是人们常关注、想做好的事,你不能说自己是“下棋最好的主持人”,这样的定语就没了意义。
第三,允许加定语,但定语不能超过一个,一旦超过一个,人的大脑就容易记不住,形象就会变得模糊。
当你获得了一个标签之后,接着就必须不断地强化它。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贪婪,希望别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所有优势,这样反而会毁掉自己的标签,让自己变得模糊。
不需要在标签上做得有多么不好,只需要多做一些跟标签无关的事,无论你做得好与不好,都能将好不容易建立的标签抹除
每一个被你的标签和人设吸引的,都对你有一种基础预期。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他们的预期,他们就容易“出戏”,渐渐地,其他人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你就会失去原标签的影响力,失去触达他们的能力。
没人愿意记住一个极度立体的人,除非想着跟你在一起。
越简单的标签,覆盖范围越广,受众市场越大,越容易被记住
对普通人而言,你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和立什么人设,那么平日里就至少要把60%的展示面留给它,然后才是其他,这样别人才能轻易地将你放入某个抽屉之中,以及在看到你传递出来的大多数信息时,不知不觉将你的标签继续强化下去。
如果你展示的是自己在独特事业上取得的成绩,那只会增加你的影响力,因为别人拥有的东西、做的事情跟你无法直接对比。而如果你展示的是自己的财富和幸福感,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和需求,于是就会引发关于“多少”的直接对比,触发他们的嫉妒、自卑等负面情绪,从而对你产生厌恶。
标签一定要能被记住,还得不断强化和展示。
三、多尝试的同时,优先解决生存问题
但是当你还没能在某个影响力天花板更高的领域崭露头角,生存问题又解决得不够彻底的话,可以允许自己做那些线性收入更高的事。不要在意是否体面,也千万不要用几乎不存在的“上升空间”来麻痹自己——很多人不愿开早餐店或支个鸡蛋饼小摊,理由是没有上升空间,但他们却愿意日复一日地待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欺骗自己有上升空间。其实根本不是上升空间的问题,就是觉得有些工作不够体面,以及嫌累而已。
影响力天花板更高的事,往往是两极分化的——赢家通吃一切,输家颗粒无收,且赢家极少,输家极多。所以尽管天花板更高,但做不好才是常态,你可以一直尝试做不同的影响力天花板更高的事,但心中一定要明白,或许你坚持尝试十几二十次,才有可能找到你的终身事业,而在此之前,你必须解决好你的生存问题,不然,你终究是无法一直坚持尝试这类前期近乎零回报的事,大概率等不到胜利的曙光。
如果你在当下选择了线性工作,就尽量去单位时间收入高、占用总时间少的地方,然后把省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做那些前期没有回报,可一旦成功影响力就几乎没有上限的事情。
失败几次并不重要,业余时间可以继续换领域积累和践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抓到其中的一次机会,彻底地脱离现有状态,上行到新的台阶。之所以要尽量多尝试,是因为你并不知道运气会在哪一次光顾。
四、有结果才有影响力
一个人的影响力跟过程的关系不大,跟结果的关系很大。什么样的人说话最有人听?一定是赢家,这就是权威效应。
想要扩大你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地赢、持续不断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成功者非常重要。
团队管理也是如此,团队成员自愿追随某个领袖,一定是他可以带领大家持续地走向胜利——一直能打胜仗的,就算脾气古怪也能接受
如何强化你的标签和人设呢?你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去得到那些能让其他人认为对你的标签有深度加成的“结果”,然后实时公开你的“结果”。人们在频繁看到这些“结果”之后,你无须多说,自然就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巩固着你在这个标签下的影响力。
五、通道优势
一个人想让更多人对自己产生依赖,除了必须具备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力外,还得有属于自己的“通道优势”。所谓通道优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堆人在同一条赛道、同一个起跑点,比赛谁先到终点,大家买装备、练体能,各显神通,但你无须跟他们比速度,你走的是另一条赛道,仅迈一步就抵达了终点。
名师与非名师的区别,主要在势能和通道优势——拜在郭德纲的门下,你就有机会成为岳云鹏;拜在一个相声比郭德纲说得还好的老师门下,学了一身本领,却不一定有地方展示。
如果你是职场里的领导,你希望自己是能服众的,那么就得拥有作为领导专有的通道优势。换言之,下属在工作能力范围内无论如何搞不定的事情,你出马就要能立刻搞定。这不是说你的工作能力、工作技巧或是智商就一定高过下属一大截,而是你有你自己的通道,比如跟谁打声招呼,打通了关键环节,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通道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经历、独一无二的社会关系、独一无二的积累组成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它无法被其他人复制。
要积累起自己的通道优势,一种是靠不断地在自身事业上精进,用越来越大的事业成就,交换到越来越稀缺的特殊通道。
另一种是“反复横跳”有些类似,先利用A平台的平台势能,努力用心做事,争取把通过平台势能自然流入的资源转化成自己的个人资源。然后带着你的个人资源到一个能用得上的B平台,降维打击B平台的选手,相对于他们你就拥有通道优势了。
这里的重点就是降维打击,有些人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在这个领域可能不算什么,但到了其他领域,就成了不可多得的通道优势,所以不仅要攒对东西,还得用对地方
六、影响力复制
你稳定在了某个成就上一段时间,你的社交关系和业务也都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靠你的单体爆破已难以实现影响力的大幅增长。
就算你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有很多人是不知道你的,而知道你的人里还有很多是不了解你的,且知道并了解你的人里有很多是不认同你的。
你想继续扩大你的影响力,就必须通过复制很多个“你”来实现。这很多个“你”,分别拥有不同的渠道和社会关系,有着自己能触达的人群,最重要的是,这些触达能同时进行。
为师者效劳
把你身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并教他们如何更好地传递给更多人
因你而受惠的人由于知道了更好的传递方式,会因为这种传递而产生价值和机会,能够并且愿意再往下传。
为能者效劳
如果你服务的对象们本身就很厉害,那你的影响力也容易水涨船高
七、需要提前布局,乘风而起
当我们是纯“素人”的时候,我们想在某个风口期大幅突破现有状态,一定是无法通过追风口获得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提前布局、乘风而起。
风口之所以被称为风口,就是由于已经进行过爆发式的增长,而此时若没有先发优势,仅仅是跟其他人一起涌入,又无法从其他地方把巨大的影响力迁移进来,那么想要在此时此刻从0打造出影响力几乎不可能。
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然后静静等风来而已(甚至都不一定有刻意“等风”,就单纯一直做)——当然风口也不一定会到来,所以既要看眼光,又要看能力,还要看运气。
我们无法控制运气,但是选一个领域深扎进去等风来,当运气光顾的时候由于之前的先发优势可以乘风而起,就算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享受到市场容量的扩大、人群的涌入、机会的纷至沓来带来的红利膨胀,这肯定是正确的策略。
做更高效的事
所有的风口一定是改进了社会效率,或满足了某种尚未满足的需求,又或者兼而有之,很少有例外。如果你希望自己即将进行积累的领域有一天能成为风口,那就不能选择旧领域,以及很久以前已经成为过大风口、现如今早已沉寂的领域。
你所在的领域颠覆了什么旧模式?你做的事情又如何让价值传递更高效?这是你需要思考清楚的事情,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有显而易见的答案,那就是正确的。
做年轻人更喜欢的事
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更容易成为未来的风口和主流,因为世界的模式是按年轻人喜欢的样子来进化的
在选好的领域内做你更擅长的事
在每一个领域当风来的时候,只有头部的那些才能享受到人群涌入后的红利。
所以在选好了领域之后,每个人可以有很多的分工,这里一定会有你擅长的事,你必须在这些事上努力做到头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等风来”。
八、如何让影响力的滚雪球
就是在广度与深度之间互相转化。
从广度转化深度
广度的关键词是触达——只要能够将信息通过某些方式传递给更多人就算完成任务,无论对方是否受信息影响做出某些特定行为。
接下来要更进一步,让这些信息不仅能触达,还能占领接收者的心智,甚至转变接收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改变接收者的决策,让传递的每个信息都带来更多的价值。此时信息的传递者就必须想办法让接收者完成至少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能让接收者产生收益的,并且得盯着他们做完。
一个人只有真正因你而受益——是实实在在地受益,并非“感觉自己受益”——你的影响力才能穿透他
从深度转化为广度
深度想要持续维持,或者由深变更深,就只有一条路径——几乎每一次影响他人的决策,都必须对他人形成正向效果,否则信任就容易瓦解。
要想拥有一些反脆弱性,在深度的基础上扩展一些广度,多储备一些“潜在”的被影响者。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让深度认同者做一件能够让他们的身边人受益的事情。二是让深度认同者转化为价值提供者,并因此获得现实收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