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爱红楼,故恨高鹗

最爱红楼,故恨高鹗

作者: 令惜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1:26 被阅读0次

从高鹗的角度出发,他续红楼无可非议,而且也不否认他本人很有才华。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出发,初识红楼,读高鹗续红楼也无可厚非,而且高鹗的续也确实对于红楼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从读了数遍红楼,深爱红楼的人的角度出发,恐怕对高鹗生恨就难免了。因为高鹗的续,不只是在艺术性上差曹雪芹甚远,更甚的是在思想性上,对不能单独分辨出前八十回真义的人来说,高鹗简直是毁了红楼。

先来说说一个,最恨高鹗的人,也可以说是最爱红楼的人,张爱玲。

张爱玲对红楼有多爱呢,她自己不惜十年之力,写了考证红楼的书《红楼梦靥》。关于这本书考证的好坏姑且不评,因为当时流传的红楼版本太多,对张的研究起到的影响也太大。但略读一下,就可以看出,张对红楼的熟知程度简直无人能及,或者说她的记忆简直是太过令人震惊,辩到细处,细到极致,从A版本到E版本,从一字一词到一句一段,给你随手拈来、随口脱出的感觉,张爱玲自己也说过“至于自己做(考证),我唯一的资格实在是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肯的散文最记得这一句:“简短是隽语的灵魂”,不过认为不限隽语。所以一个字看得有笆斗大,能省一个也是好的。”这都是她的让人拍案叫绝之处。

张爱玲对高鹗之恨从何说起呢,张爱玲曾自云:从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以下,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而她在《红楼梦靥》的自序中也说:“《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可谓是一针见血之评。当然为什么因为续变得这么坏了呢?她也说过,是因为这个续,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这并非曹雪芹的主旨和品格。

张爱玲还说过人生几件恨事,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其一恨;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红楼梦》,珍爱之至,而可叹《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更怒者高鹗之流又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前两恨,也姑且不评,因为至少鲫鱼和海棠并没有被破坏,最后一恨,实可同恨之也。然后张爱玲还有厉害的斥骂,说“高鹗死有馀辜”,她真的是不怕“众怒”,出语惊倒天下,浮一大白吧,恨高鹗之深,乃爱红楼之切。

说完了爱恨,来说说红楼梦的真义。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是红楼不知被多少知名大家前后研究了一百多年了,关于文章结构、文章笔法,文字诗意,文中涵盖的官场、人情、医学、美食、杂玩、园林等等都完全是艺术,红楼被称作百科全书不是徒有虚名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俞平伯的《红楼艺术》来读。然而关于高鹗的续,其实就算单从文字给你带来的语感或者单从书写内容给你带来的心灵感知上看,读到后四十回你也会发现,味失之多矣,熟读红楼可知,高鹗之才不及续红楼,当然也有客观原因,谁续都难。

而关于书的另一方面,思想性上,落地可以说是故事性上,最珍贵的的参考无疑是《脂砚斋评石头记》,脂砚斋可以说是跟曹雪芹很亲近,也很懂曹雪芹的一个人,读了脂评,你就会发现,红楼一定不能正看,正如曹雪芹自己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最典型的暗示,就是“风月宝鉴”,一定要看反面,不能看正面。而从脂评里,你读的越多越会发现,曹的心恐怕比七窍还要多一窍,最重要的是,里面会透漏一些结局性的内容,所以这也可谓是,虽恨红楼未完,但幸有脂评来解,当然,脂评其实只是帮助你理解而已,一切都是曹已经注定写好了的,这也是红楼的伟大之处,即便没有后四十回,红楼之义也完全不打折扣,光芒四射。

那么不说艺术性上,为什么连思想性上高鹗也续坏了呢。因为从前八十回就的伏笔是可以知道,红楼梦完完全全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自杀自灭,一败涂地”,就是“运终数尽,不可挽回”,鲁迅说过一句精辟之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盖知其终将没落。然而,高鹗续的结局是“宝玉中乡魁”,是“复世职政老沐天恩”,“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怎么样呢,虽然也给了你一个宝玉出家了的幌子,但贾家还是起死回生了,这怎么可能呢,也难怪有人说高鹗是有奉天子之命改之,有极大维护封建社会之嫌。而实际一个结局还不至于太过可惜,可惜的是,如同前八十回脂评中透露可知,贾家没落之后,宝玉以及众儿女甚至奴仆之间,必然有一些失散、重逢、多艰多难、大悲大喜等方面的演绎,而高鹗写的差人意太远,实在是想看曹的文笔,如何写实。

说到这里关于高鹗的续,还想说一点,就是他续了黛钗二女争婚这种俗之又俗的且是曹雪芹最不屑为的小说套路。来一起看曹开篇第一回怎么自评,以及评论以往小说的——“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此处又当浮一大白。

然后话说从原书以及脂评中不难推断出,如按曹公之意,黛玉最后去世必是因惜宝玉之极,方泪尽而逝,而绝不会是被王熙凤掉包,最后含恨含气而逝,这个梗简直可以让我把高鹗打死一百遍也不解气,但若揣摩如何又跟宝钗结婚,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俞平伯之论,也必然是黛玉因惜宝玉,而又知宝钗,逝后托付也。所以,最爱红楼,故恨高鹗。

参考书目《红楼梦靥》(张爱玲);《脂砚斋评石头记》;《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梦辩》、《红楼梦的真故事》(俞平伯);《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爱红楼,故恨高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me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