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尝试者用自己的话来和你讲讲《陈海贤老师的自我进化心理学》的第一讲,“改变就是创造新经验”。
我想从里面的关键词来说一说这一篇文章。
在了解改变的本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几个概念。
两个自我
当我们每次信誓旦旦在寻求改变的时候,总是会有两个自我在斗争。一个告诉你要改变,一个告诉你还是按原来的方向走。大都数情况下,我们都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来。
这里的两个自我,追求改变的那个就好比骑象人,保持原来的自我的那个好比大象;换句我们常用的词就是一个代表理智,一个代表情感。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这么说,难道我们就拗不过大象永远无法改变了么?
其实不是的;我们可以利用大象的特点来达到改变的效果。
大象有三个特点,力量大、受情感影响、受经验支配。
这个受经验支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必须是实际体会过的经验。
笑来老师说做事情先写下做这个事情的意义,这就是想象中的好处,期待的好处。可是我们的大象更喜欢经验中的好处。
比如早起,你想象中的好处是可以都一些时间学习锻炼,可是经验的好处是温暖的被窝。骑象人也就是理智追求的是想象的好处,而大象却追求的是经验的好处。即使有时候想象的好处远远大于经验的好处。
为什么大象总会转向经验的好处呢?
还记得中学物理学知识巴甫洛夫的狗这个实验么?
狗看到肉会流口水,听到铃声没反应。但是每次在喂食之前都打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打铃就会流口水。
这个就像在农村喂鸡一样,每次喂食之前用一个特点声音召唤鸡到一起,等习惯养成,下次发出这个声音鸡就会主动到一起等待喂食。
一个条件发射包含三个因素:刺激、反应和强化。
在狗的实验里,刺激是铃声,反应是狗流口水,强化是肉;
在喂鸡的案例里,声音是刺激,反应是鸡聚在一起,强化是喂食。
强化,其实就是经验的好处。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你表现出某种行为时,通过增加你想要的结果,让你的行为更加巩固。驯兽师在训练宠物的时候,只要宠物表现出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就会喂食做出奖励。
负强化是当你表现出某种行为时,通过减少你不想要的结果,来让你的行为更加巩固。当宠物做出不符合驯兽师心意的行为时,驯兽师会鞭打宠物。
现在你是否理解大象为什么总是选择“经验的好处”了吗?
“经验的好处”通过强化,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才导致了我们的行为改变非常困难。
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
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且亲身体会新强化的好处。
举一个我自己例子
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喜欢玩游戏。可是呢,有时候玩游戏,太嗨了,过后总会觉得有点空虚的感觉。有时候,吃完饭告诉自己不要回宿舍,直接去图书馆看看书。可是,去图书馆,属于经验的好处,或者说,经验没那么足的好处,而玩游戏比较嗨是体会过的比较多的好处。
可是,去图书馆看看书,会有一种难得的充实的感觉,这种感觉和玩完游戏之后空虚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去过图书馆几次之后,慢慢的晚饭吃完可能就更多的选择去图书馆看书而不是回宿舍玩游戏了。这里空虚的感觉,想去图书馆看看书是刺激,去图书馆看书是行为,充实的感觉是强化。
这里我就是用新经验代替了原来玩游戏的旧经验。
回顾一下,这一讲我转述的内容
我们大脑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情感,一个是理智。我们把他们比喻成大象和骑象人。理智想要改变,就要摸清楚大象的脾气,根据大象的特点来想对策。大象的特点是力气大、受情感激发和受经验支配。
这里我感觉我几乎是把这第一讲重新抄了一遍一样。很多地方都是直接引用原文,然后案例改成了自己或者生活中见到的案例。究竟该如何转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既能达到不是抄袭原文还算得上是二次创作,这是一个问题?不过,我还是先做到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再去思考其他问题吧。
不过,有句话是真的没错,教是最好的学。
虽然我是半抄半写的转述这第一讲,我自己的了解比第一次看的时候深刻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