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77083/69e346e8ddc1e229.jpg)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我们一边全心全意地倾听,一边也被期待着做出一些反馈和回应,这就是“说”的技术。
疏导者开口说出的最初几句话,就已经决定了当事人有没有兴趣继续说下去。有时我们会发现,给出回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我们听出来了对方的需求,也不定能给出让对方觉得舒服的回应。
不恰当的反馈会打压当事人的倾诉欲望,他们或失望地说“你不理解我”,或者敷衍地说“你说得都对,我无话可说了”……
情绪没有得到疏解,哪怕现实层面的冲突有所缓和,也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那么,从疏导的角度来看,最不恰当的反馈是什么呢?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你说的这些都是小事。
你想这么多干什么?
你这是自寻烦恼。
你别理他不就行了
其实你不用说,我都懂。
你跟我说这么多有什么用?
......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缺少共情,听在耳朵里,字里行间仿佛都是“住口,你对我而言不重要”。堵住了口,就堵住了情绪的流淌,也堵住了疏导的可能性。
但也有人委屈地说:“我是脱口而出的,是真诚表达,不是我不想帮助他们,而是他们所谓的烦恼、愤怒、悲伤,真的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些无事生非的念头,明明不去想就好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烦恼才是“值得烦恼”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对话,我相信在很多家庭中都有类似的场景。
爸爸:你就是不懂感恩、不肯吃苦!不就是读个书吗,还天天那么多抱怨?想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饭都吃不饱,哪里有人替我操心学习的事情?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懂得珍惜,整天喊苦。你是没吃过饿肚子的苦!
儿子:我宁可吃饿肚子的苦,也不想要天天被逼着学习、考试、排名次,压力太大了。你小时候多自在,都没人管你。
爸爸:哼,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被饿过,不知道到底有多可怕!
儿子:你也没有真正像我这样被逼着学习过,你也不知道学习压力到底有多可怕!
爸爸:你那点压力算什么?你来试试养家糊口,背着几百万元的债务。
儿子:那你来试试一天到晚都被人指着鼻子骂,做什么都被挑刺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77083/33dca35158efebc6.jpg)
究竟什么样的痛苦才是“值得痛苦”的?饿肚子和被逼学习,哪个更可怕?究竟什么样的压力才是“值得抱怨”的?背负家庭责任和不断被指责、挑剔,哪个更无法忍受?
其实对每个人而言,自己的痛苦,正在经历的痛苦,就是最“值得痛苦”的。
共情技术,恰恰就是提醒我们跳脱出自己的位置,尝试去真正理解对方的痛苦。
每一份情绪都是真实而值得的,即使你不认同它的事实基础,也可以尝试接纳情绪本身。
接纳,才是化解情绪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