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走上文学道路的人,生命里都留有一块伤疤,你不得不面对它,当你把它倾吐出来形成文字,就是一种表达。”
正像《谁在敲门》的作者,罗伟章老师曾经说的,生命中的伤疤,需要倾吐出来。
在《谁在敲门》中,罗伟章老师又一次用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将一个个大巴山系里发生的故事,娓娓讲述出来。
很惭愧,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罗伟章老师,也没看过他的书,但是只看本书的第一段,思绪就被深深吸引进去。
“有时候,敲门声是人的脸,也是人的心,哪种人敲出哪种声音,就跟哪种人会说出哪种梦话一样。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已去胸腔里荡过一下,夹带着气恼、自大和经过掩饰的逆来顺受,传到指骨,传到门,然后才传进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来了。”
开篇不仅把小说的书名《谁在敲门》点明出来,更是将整本小说的主旨“敲门声是人的脸,人的心”点明出来。
罗伟章老师讲到《谁在敲门》这一书名的由来,起先叫作《家春秋》,但是免不了让人联想到巴金的《家·春·秋》,出版社建议改个名字。所以,他就把之前拟过的几个小标题,取其中一个“谁在敲门”当作了小说书名。
作者在后记中讲到,他写小说不喜欢事先列大纲,即使是再长的长篇小说,也不会列,用他自己的话说,小说的灵感是脆弱的,“一个针眼就会走气”,所以,这种“气”需要小心地呵护。
只要提起笔,就会一口气写下去,让他能够停下来的,则是为了给人物取名字。
这本小说看起来也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并不是说罗伟章老师是一口气写完的,而是在文字间,可以感受到一种流畅、舒适、酣畅淋漓的感觉。
故事的背景,仍然设定在大巴山系,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大家庭中每一个个性鲜明的成员。
弟弟带着腿脚不便的老父亲,赶往大姐家,为了第二天给父亲庆生。
弟弟原本并不愿意来,因为和岳母家住在另一个地方,有些“倒插门”的感觉,所以想让兄弟姐妹们在父亲过生日时,能够来他家,但是其他人都不同意,所以他只好骑着摩托,将父亲送到镇上的大姐家。
大姐随大姐夫住在镇里,生活很优越,但也吃过很多苦,这些年为家里大事小情操持着。
大哥在开篇着墨不多,二哥从小喜欢看书,也看过很多书,但却没能上什么学,很早就辍学出来干活。
“我”和弟弟年龄相近,还有小妹,都是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罗伟章老师也是在很小的时候,母亲过世,小妹才2个月。从小就体验到亲人离世与饥饿带来的无助和恐惧,所以他的书里,总是有对故乡、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和纪念。
这部《谁在敲门》,通过一个大家庭中每一位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成员,在面对父亲病倒、抢救、离世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状态,勾勒出一幅史诗般家春秋的画卷。
人生在世,面对父母离世时,总是觉得意想不到的突然,总是不能全盘接受,也总是在回忆往事时追悔莫及。
但人生即如此,有遗憾,有缺失,有后悔,也可以去补救。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作者笔下人物的抉择,也可以思考自己,当亲人离世时,能够想到的问题,能够做出的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