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二零一九年第一次让我有些震撼的,是一本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书。
乍一看书名,以为是讲机械修理的,其实不然,本书的涵盖范围更加深广,而且给人带来的底层震撼和思考远胜于内容本身。
本书是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的自传体游记,大致内容就是一对父子骑摩托车横跨美国,讲述旅途见闻并夹杂思考和寻找自我救赎之路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路向前的旅程,父子之间的隔阂以及对抗算是一层线索,重头戏是主人公讲述的关于“良质”的理论。
所谓的“良质”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作者认为“良质”是一种无法被定义的东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却又无法准确界定它。它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社会,超越于理性与感性,古典与浪漫,超越是与非、对与错的二元对立,是一切的起点和源头。
这样说也许有些让人摸不清头脑,所以也可以把所谓的“良质”,理解成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佛教中的“心”,它是一种感觉,一种评判标准,主宰一切的力量。
对于西方哲学,仿佛不存在这样一个概念,西方的怀海特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这就要追溯到西方哲学源起的时候了。古希腊最著名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了西方社会直到今天,而西方社会又通过全球贸易和殖民影响了全世界。所以,如今,可以说全球的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这三位哲学家理论的影子。
然而这样的理论就是真理吗?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到今天也不容动摇吗?这就要看当初他们是如何确立这些思想的。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本书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描述,那就是他们当初是为了攻击一些智者,宣扬自己的学说,所以才通过著书的方式企图贬低和打压对手,也就是说,当时柏拉图的思想和这些智者的思想是同时存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038666/c8b159760b69b636.jpg)
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主要宣扬理性的力量,认为感性的主观感觉不可取,只有绝对客观的实体才是最重要的,最应该被重视的,于是就确立了二分法,把世界分成各种各样的学科,宣扬理性,贬低和解剖感性;而智者们的思想主要是理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要通过人的感觉来评判世间万物。最好的例子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他不但智慧超群,而且可以烤制牛肉,与人战斗,拉笔直的犁,摔跤、投掷、铁饼、射箭、化妆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全才,远古的希腊人追求的是“卓越”,而这种对“卓越”的追求,经过亚里士多德等变成了后来的“伦理、道德”——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中世纪之后,西方人又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文艺创作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引发的文艺复兴,推动了人类社会空前的进步,就这样,亚里士多德成为了西方各种学科的祖师,而那些智者们的思想湮没尘埃。
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前社会崇尚理性的“理性教会”的繁荣,人们无比的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和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世界拆分成各种可以拼装的零件,贬低感性的力量,因为它们看不见也摸不着。
然而,人类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我们的大脑跟几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面对当今的“理性教会”的泛滥,总会有一部分人无法适应,于是处处受挫,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失败者,天生技不如人。这就体现在了书中约翰夫妇对科技产品的厌恶,他们喜欢骑摩托车四处旅行的快乐,又讨厌维修摩托车的麻烦,而那些维修工又粗暴地对待机械,仿佛它们是冷冰冰的东西。他们形成的一套思想就是完全对立的,把理性与感性分开,即脱离不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对科技带来的麻烦束手无策,这就是当今社会的对立性。
世界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体两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3038666/e72567605628778c.png)
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于学校教育的讨论。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爱学习的人,却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毫无兴趣?当前全世界的学校教育,都是西方科学的延续,各种学科分类把世界解构成不同的种类,他们互相之间渐行渐远,甚至几乎不再相交。作者说那些学习成绩好却资质平庸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他们靠着这种机制取得高分,靠取悦和迎合别人,复制别人的知识而获得证书,而那些天生更加优秀的,更富创造力的学生却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不知所措。
毫无疑问,分数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度量,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它强行地把人们教育成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意识,教育成了一种流水线上的符合标准的工业品。而余下的人们,分数把它们过滤掉,仿佛他们是不合标准的残次品,不适合这个社会。
作者在书中的设想其实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没有分数,却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且不会发生厌恶学习的问题。即使是“差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依旧会有学习的动力,依旧可以随时回到学校,学习他想要学习的知识。
当然,这种模式在现实中很难实行,不过却给了我们一个想法,那就是,应试教育的获胜者,并不代表就是优秀者,他们只代表了某种模式和标准下的合格者而已。真正追求知识的人,可以完全不必追求学历。
“人类是如此热衷于构建体系,热衷于抽象结论,因此会随时准备存心歪曲真理,随时准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一个劲地维护自己的逻辑。”这段话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分门别类。鉴于社会越来越分化,理性与感性彼此割裂,总是试图把我们一分为二的情况,我们要如何面对这样的世界呢?
我们需要的是重新整合,不是整合这个世界,我们没有那样的能力,而是要整合自己的思想。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我们要用“良质”来处理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前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或是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祖——也就亵渎了你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它就是这样一种“全才”。他不但绘画艺术超群,而且研究的东西千奇百怪,涵盖了现在所谓的天文、地理、数学、生物、植物、建筑、解剖等等的一切,他并不把世界分成各种割裂的学科,而是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彼此融入和借鉴,所以他才能创作出那么精妙的又十分精密的绘画作品,是完美的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杰出人物。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像一种宗教逐渐占了上风,世界也越来越分化,一个人可能终其一生只研究一门学问,而再也没有出现过达芬奇类的人物。要知道,科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真正的哲学,体系更加庞大和包容。
一旦你急于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不再关心它,你不可能把它做好。
仓促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所以才更加凸显了“工匠精神”的可贵,我们仿佛都非常烦躁,一刻也不能静下心来,我们追求的目标永远在远方,永远没有活在此时此地。于是,我们永远不能获得内心和身体上的平静,我们被各种外在干扰着,急躁着、焦虑着、抑郁着、烦恼着……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好,战争、瘟疫和贫穷几乎被消灭,但是人类也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代价——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诱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一个狩猎采集为生的山顶洞人也许每天只需要觅食几个小时,余下的时间悠闲自在,而我们却要披星戴月,加班到猝死……
书中说那些赶着去上班的人群的表情,仿佛是去奔丧,我们都被这个世界的表像裹挟着,其实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思想的转变,就能让我们释然许多。
我们不能再把世界划分成不同的部分,而是与它融为一体。人与科技,花草,天空,大地,云朵,溪流等等的一切融为一体,心无旁骛,不喜不悲,进入一种豁达宁静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再次返璞归真,回到”前柏拉图“时代了。
我们不再向外求胜,也不向内求安,因为我们的信心不是来自自身,也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良质”这种最纯真的诉求。
我们不再追逐各种新潮的科技产品,而是与属于自己的东西培养一种深刻的情感,即使它是一本旧书,一台旧电脑,一辆旧车……我们与他们的关系超越人与工具的关系,超越物质定价的关系,形成一种互相依恋。而这种感觉,是那些宣称:你丢了一件东西,很伤心;而送你一个全新的,你又会高兴的人,永远不会理解的。
天下没有修不好的摩托车,只有不能修好它的人!
当然,原书的内容要深入的多,我只是挑了几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浅谈几句,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暂且搁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