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多张银行卡、信用卡,寝室里最早使用网银、线上购物的人,是2021年底才知道“云闪付”,这个APP还是中国银联开发的。深入使用过后发现不仅功能丰富,补贴也没停过。但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30岁还算年轻人吧······)几乎都没听过。向他们安利的时候,大家也都是懒得行动···········
用过之后明明觉得很香的我,对他们的无动于衷很是无奈,甚至还做起了测试,不断的改变话术去安利,比如注册后可以领很多券,充话费可以直接抵扣········,这个是银联官方出的,可以同时管理所以的卡··········,这个信用卡互相之间还款没有限额也不收费··················,可以做地铁、公交,还经常有券········ 实验下来大家好像都没啥反应。
所以就想认真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所以可以看出,虽然该产品功能能齐全也很丰富,但是核心/不可替代的功能很少,仅有的独家功能还是使用频次很低的功能(还信用卡和转账功能)。且同时使用多张银行、信用卡的的人的数量可能并没有特别多。
而高频的功能(出行、收付款),面对的竞争对手又是支付宝、微信这两大巨头。若想使用户使用习惯发生迁移和改变。需要足够大的利益诱导,同时也需要足够多的信任度培养。
虽然独家功能(多卡管理、信用卡还款、转账)面对的竞争者的功能并不完善。但是因此类业务的使用频率较低,用户并无改变/迁移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当用户没有主动性的时候,那就只能产品自身发动主动性去推广了。
自身有资源优势的功能(多卡管理、信用卡还款、转账)因使用频次低,且涉及隐私数据过多,实际操作中并不适合用来拉新、激活用户的功能。
高频词的功能(出行、收付款),适合用来拉新、激活用户,奈何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强大(微信、支付宝···),且用户已经形成使用习惯。改变成本较高。我第一次接触到该APP,就是在地铁站内听喇叭在重复播放“云闪付1分钱坐地铁······”,当时正好比较闲(穷),所以就下载了试试。 新用户的补贴确实很多,我薅了不少羊毛。
然而像我这种在地铁站还有心思听广播、下载APP,还能坚持填写完各种隐私数据(银行卡账户信息)的人比例应该很低·········
除了地铁站外,几乎没有在其它应用场景里看到过该APP的推广信息(超市、便利店、饭店·····)。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宣推物料几乎是随处可见。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推广上的懈怠,也有可能是综合成本上考量后的结果。因为该APP在绑定银行卡信息后,才能使用各种功能。在应用场景下看到宣推信息后,需要较长的操作流程才能够开始使用。所以最终的转化效果应该会很低。
当主动性的性价比较低,见效慢时,也可以同步进行用户的认知、信任度培养。因为大家在一撇而过的海报、广播中,对云闪付是什么并不清楚,只会习惯的理解成是某个互联网公司出的APP。甚至可能在下载后绑定银行账户的时候,可能因为对云闪付的认知、信任度不够,而中止绑定的。
相比补贴,涉及到信息、资金的安全,在没有充分的信任和认知的情况下。肯定会采取保守策略。所以用户的教育、普及会是个缓慢又漫长的需要持续过程。
相应的该APP的用户增长可能也会是缓慢又漫长的过程。(在没有不计成本的补贴、宣传的前提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