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俨故居
廖俨(855-945),字端庄,祖籍河南光州汝南。唐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袭承福都团练、散兵马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任监察御史,光化三年(898年)改任殿中侍御史,天复元年(901年)后,历任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五代时期避乱到小溪场(现在的安溪),当地百姓早知廖俨是前朝忠良,为官清正,勤政为民,德高夙著,尊奉“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传。廖俨到小溪场后,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沿溪两岸,布施教化,历经30余年,功绩卓著,得到当时闽王的赞赏,并欲赐土地,廖俨自为唐朝臣子,不受闽王封赐,谦让曰“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婉言谢绝。
945年南唐统一闽域后,河南光州詹敦仁首任清溪县(现安溪县)知县,赞扬廖俨为小溪场后置县奠定基础而呕心沥血30年,上书南唐朝廷,得到朝廷赏识,受封为“上柱国”称号,其夫人黄氏受封“诰命一品夫人”,并赐“忠爱堂”牌匾。廖俨卒后,詹敦仁亲自为廖俨在后安员宅村田洋中,择一墓地,名曰“飞鸦落洋”,并亲笔书墓牌“清溪长官廖氏祖坟”八大字。
廖俨故居在安溪积德乡新溪里象苑(亦名象坂、上苑,即现在的官桥镇上苑村)。廖俨晚年在此处开垦,并和子孙们到此定居。当时的象苑尚未开垦,杂草丛生,官芒遍地。廖俨及其长子廖君平、次子廖君善等在此开荒造田引水建屋。现存“上苑一世祖”宗祠一座,造型保留中原规制,一大厅二大房一内埕,内埕围墙与主体建筑相连,一大门两侧有小门,坐甲向庚并寅申,即坐东北向西南方向。大门口有大埕和外埕,大埕左右各竖二副旗杆石夹。外埕左前有一象牙形池塘,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选在“七星坠地,两象交牙”之处,后坐铁峰山,前朝弥勒山,左犀山,右驷马山,二峰拱峙,蓝溪环绕,环境优美,为上苑廖氏发祥之圣地。故居建筑造型、布局、坐向兼有中原和南方特色,十分讲究。廖俨亲书大门对联:“汝南钟祖德;极北拜君恩。”上联意指祖籍河南省汝南,下联指避乱隐居此地,但始终忠于唐朝皇帝。祖居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改为“廖氏宗祠”。由二十三世廖良藻等保持原样重修,只是二大房去隔墙,改为二侧厅。得当时邑内名人唐仁尧、胡文苑书赠对联。唐联为:“曾憩斯堂,仰中丞遗躅,已知世泽原来绵远;且逢肯构,喜庙貌重新,更羡甲第从兹肇开。”胡联为:“数仞高堂,安祖庙集嘉宾,创造规模千古旧;一门盛事,颂诗书礼乐,衣冠文物万年新。”1984年重修,祠貌焕然一新。龛上悬挂“御史中丞”匾额,祠堂大门及旗杆右夹,依旧保留原迹。部口柱联为:“县志叙官推第一;溪场著绩属开先。”花心柱联为:“象苑开支山并峙;清溪著绩水俱长。”龛联为:“黄衣承奠开基祖;朱笔常点上苑人。”两侧墙壁也有三副对联,其一:“俎豆千秋不易规模重创造;衣冠万古常新牖户以绸缪。”其二:“堂势尊严昭弈代祖功宗德;孙支繁衍承万年春祀秋尝。”其三:“要留好样示儿孙躬行礼让;更愿善绳恢志士世作忠良。”左巷门联为:“追溯源流汝南郡;功勋记载清溪城。”匾额有“文韬”两字。右巷门联为:“乡评久重长官誉;国族还分上苑支。”匾额有“武略”两字。
旗杆石夹
故居至今已有1000多年,海内外廖氏宗亲近10万人,分别居住在江西的崇义、上饶等,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等,本省闽东、仙游、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台湾省的台北、桃园、台南等。海外主要在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部分地方成立了“廖氏公会”。现各地廖氏宗亲经常回乡谒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