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一定是记性很好的人,这句话是我从刚读的《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一书中体会到的。
季羡林先生能在耄耋之年写出五六十年前自己经历过的,看过的事物,这不是记性好是什么?这也侧面证明了一个道理,不是人越老就越不中用,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人越老,越贵重。
这里的贵重不是把老人当成物品来看待,而是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书读的多了,看待事物总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而且文化人看待事物,有的角度还很清新脱俗,让人读着读着,就能学到点什么。所以也得感谢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的文化人,凭借自己的好记性,好笔力,好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先生在《北京忆旧》一文中写到:“人是非常容易怀旧的,……,有时候我连怀旧都有点懈怠了。今天写了这一篇短文,一非想怀旧,二非想思古。不过偶尔想到,觉得别人未必知道,所以就写了下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涌出一阵感动,有些人写文是为了抒发情感,有些人是为了表达观点,有些人是为了记录生活,还有些人是为了赚稿费,我头一回看到有人写文是写给后人看的,因为觉得别人未必知道。这不是和写史书的司马迁等人一样伟大吗?
北京的中关村我没去过,没见过它的样貌,但读了先生的文章,在字里行间中想象着中关村的旧貌新颜,觉得好像自己也经历了北京的沧桑巨变。但实际上我连北京都还没去过。文字就是这么神奇!
文化人一定是记性很好的人,记性很好的不一定是文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