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岗位很大量地涉及公共传播,但我不是科班出身。老院长当时把这一系列任务权责交给我的时候,我问他,XX部门XX同事传媒专业出身很专业。他看着我说,“所以你要做的更好,要能协调统筹SRI的PR外联外事。”
讲具体事件吧,蓝海湾入驻企业研发的成果(试剂检测盒)可以搭上此次wh疫情热点班车。本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在前天也想到了这个点(甚至很想打电话提醒该部门负责人抓住这个热点)。但是当时处于某种拖延和顾虑的状态,没有主动做这个提醒和提案。
然后今天推文一稿出来,Edward和B提醒的点,我认同。我在想高校机关,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渗透在方方面面。不同于商业企业“在试错中找到对的事,然后重复做”,高校更多时候,是确保自己发布的任何信息是准确的,模糊的价值/正确 通通不值得推广。我想到了我的性格,作为原先无方向针对性的热情,对我的帮助和制约是什么?这也体现在微信群信息的发布上,我也是在19年下半年慢慢练习让客观的审阅走在我主观的热情之前,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职务为不确定的信息事件背书。先肯定优点的帮助,我让我运营的社群,更有凝聚力(也让我的信息更加的灵通快捷、可以帮助到信息核实)。对比起IER2其他群,该微信群(所辐射的社群)是最活跃且互帮互助的。但是,职业要求这个岗位应该具备更专业的素质和判断(从有所为的角度)。which means我应该要分辨并且做出职业应该对应的判断。
认同“领导的本质不是权力的施行者,而是规章制度的解释者”。岗位的权力不是特权,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控风险,在熟悉规则的前提下,探索出所为。盲目的热情和贸然发声,都有可能把组织声望带向危险或深渊。(后半句比较厚黑,关于博弈和权力的平衡,“只有熟练掌握规章制度,把违规行为往那些不听话的人身上套,才是你运用权力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喜欢说中年危机,或者职业瓶颈。对于毕业三年时的我是完全不存在的。感谢于前两任老板的青睐,在被他们保护下,快速的成长积累我的职业经验,在平台的帮助下拓展我的职业资本脉络。但是在19年,我的成长陷入了焦虑和挫败感。我重新经历从零到一,这个过程中,磨练的不单是我的能力,更在考验我的心智心态。我开始意识到,从原先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打电话咨询求助)已经无法满足我所应对的情况。情绪上,我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内心来运载面对的压力或者挑战;专业上,我的薄弱积累,“缺乏常识”让我在错误或者挑战中,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甚至有些无知。
人家都说,聪明人用笨办法。任老师说,你怎么这么急,“扫地僧”精神学习一下。一方面是自身的诉求,另一方面,19年八月份参加朋友的婚礼认识的新朋友,让我重新感受到阅读能给人带来的乐趣和帮助。嗯,既然复苏了这个认知,就要好好地维持下去呐
这样的认识,算不算也是成长本身?
*References
- 黄月琴,“心灵鸡汤”与灾难叙事的情感规驯——传媒的社交网络实践批判,2016
- HKUST Research Team Invents World’s Fastest Coronavirus Detection Device Offering Diagnostic Results in 40 Minutes,2020-02-06; https://www.ust.hk/news/research-and-innovation/hkust-research-team-invents-worlds-fastest-coronavirus-detectio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