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书......
读过汪曾祺先生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先生写作风格是比较朴实与淡雅的,他善于从小处写起,这其实也是与先生幼时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先生幼年丧母,但他的继母对他视如己出,他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生活中充满了情趣,汪父对其功课并未过于重视,而是希望孩子过得开心,认为教育不能只争朝夕,而要静待花开。父亲赋予了汪曾祺良好的生命开端,而作为儿子的汪曾祺也在文章中将父亲的情怀传给了后世。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是汪老首部以“爱”为主题的散文集,以四个篇章记录了汪老倾注给人事物的温爱与时间。如果你没有耐心,只看到第一部分,你肯定会认为这就是一本写花草树木的书罢了,而只要你再往下看,便会出现鸟兽虫鱼,在西南联大时的旧时光,回忆当时的同学和老师们。最后的篇章便是关于家人,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它刻画的父亲形象不像作家朱自清的《背影》那样沉重,不像胡适先生《我的父亲》那样高大,也不像杨振宁先生的《父亲和我》的爱国,而是“父亲捣鼓半天,就为了让孩子高兴一晚上”的朴实与慈爱。简简单单的,往往是感情最深的。汪老是幸运的,他拥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童年。
草木时光,成长追忆,阡陌故交,寻常日月是《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的主旋律。这是一本读了可以让人变温柔,让人对生活有珍惜之心,对理想有守护之心,对世界有赤子之心的好书。
也许你没有看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可你读书时一定学过《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对高邮鸭蛋有着深刻的印象。你也一定听过甚至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节目,既然对美食有向往之心,同为吃货,不如去拜读一下汪曾祺先生的《五味》这本书。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一尝。”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的基调,而食物的口味则是生活的调剂品,少了它,生活必然会枯燥乏味不少。关于吃食的书籍不胜枚举,而汪老的《五味》能在众多的作品中出圈,自然有它的可贵之处。第一次读汪老的书是听同学在语文课上的推荐,她讲到了描述做番茄炒蛋的情节时,我的口水真的是差一点点就流出来了。
汪老少年时在家乡高邮,青年时求学云南,家里并不富裕,他没有机会吃到很精致的食物,但他非常喜欢家乡菜和家常菜,就这样,在往后走南闯北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关于吃的经历,于是就造就了讲遍天南海北的美食的《五味》这本书,这本书代表了汪老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生活的一种追求。
其实,在生活中,吃货真的不少,但可以吃到所有自己想吃的人不多,就这样,很多人愿意守在屏幕面前看吃播,然而,与其看着别人吃给你看,还不如捧起《五味》这本书细读,在脑海中构思自己吃的过程呢。
有道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信很多人都一样,生活的苟且和远方都有,而诗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既然这样,不如带着美食去远方。
汪曾祺先生的《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洗涤,而《五味》则是给我们带来了胃在精神上的满足。闲时翻阅,于心于身皆有益。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虽然书中讲的是“口味”,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口味”是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的经历与眼界,眼界需要宽一点,长远一点,经历的越多越好,在应对事情方面也就越来越得心印手。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尽管网络发达,新鲜有趣的事物很多,也不要忽视了读书。刷视频,笑笑就过去了,读好书,却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