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年级稍长的同事跟我分享他的育儿之道。他说他对女儿从小教育有个底线,就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门窗水火电”五样不能碰。他告诫女儿,如果看到她碰一次就狠狠的打一次,打到她记住为止。并举例有一次大年初一,女儿不小心把他新买的裤子烧了一个洞,他狠狠的打了女儿一次。
这位同事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这位父亲谈到他当年的育儿之道依旧威严十足、不容置喙。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碰烫的水壶,就特意让孩子去触摸一下,认为只要孩子被烫到了,下次自己就不敢再碰了。通过创造一种逻辑后果,让孩子从体验中自己学会远离危险。
❓这两种做法真的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危险么?
恐惧会让我们对危险产生警惕,提醒我们自我保护,这种情绪本身并没有不好。但是如果父母出于某种原因,刻意制造出恐惧让孩子感受,希望孩子因恐惧而停止做某事,或者想让孩子知道危险,就怒气冲冲的强迫孩子提前体验危险,让他以后都不敢触碰危险,这种恐惧都是无效的。
以上的做法都是权威式的教养,由于父母和孩子的力量、资源相差悬殊,就对孩子实施操控。
我的同事通过恐吓、暴力使孩子不敢触碰危险,而主动让孩子被烫的家长是通过惩罚让孩子不敢触碰危险,他们教会孩子的首先是恐惧,并没有真正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危险。
当孩子不得不面对突发危险时,他们并没有习得解决的能力,反而会有更大的潜在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为从小他们的父母不但没有进行培养锻炼,反而通过各种方式切断他们与危险联系,一旦发生危险就会不知所措。
想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恐吓、暴力、惩罚,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解决方案的初心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只是图省事,想短期见效,那么恐惧的确使孩子望而却步。如果是从爱出发,我们一定不会想让孩子恐惧。在孩子还无法保护好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来让危险远离孩子,等孩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我们可以帮助他学会勇敢、积极、正确的面对、化解危险。当然,如果父母在没有怒气、没有惩罚念头,在安全范围内,带着孩子适度体验下危险,也是可以的。与惩罚下的体验区别在与你的初心,表现的区别就在于语言、表情和行为。
如果家长分不清当下的养育方式是出于爱,还是会造成孩子恐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想一想当把同样的方式运用在自己的父母和配偶身上是否合适,如果发现不合适,那就表明这种养育方式并不尊重孩子,是一种权威式的教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