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这里引用一些譬喻故事来解说。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被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维“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 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维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 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 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 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 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 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感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 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感的重要。
在此用“阎罗王的来信”作譬喻:
有一位老人家去世了,他的神识(一般世俗人讲的灵魂)来到阴府阎罗王面前,根据老人家的生死簿而判定他的罪业,告诉老人家:“你在世的时候,可说恶 多善少,应该受某种刑罚。”老人家当场惊吓得不得了,就哀求阎罗王说:“阎罗王老爷啊!你如果早通知我的话,我就可以改过,行善积德,也不至于今天来到这 里受你的审判啊!”阎罗王就说了:“我早就通知你了,而且不止一封信、两封信,好多封啊!当你头发白的时候,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
当你牙齿摇动,是第二封信;当你眼睛模糊、耳朵听不太清楚的时候,是第三封信了。我通知你已经很久了,是你自己没有注意到!”当阎罗王说完这些话,跪在老人家旁边的一位年轻人 就说:“阎罗王啊!你通知他好几封信了,可是你还没有通知我呀!怎么也把我叫来呢?”
阎罗王就说:“我通知你的信也已经好几封了,你还记得吗?当你同班某 同学被水淹死,那是我通知你的第一封信;当你的邻居、跟你同年龄的某某被火烧死,是我通知你的第二封信了;当你的表兄几年前遇到车祸死亡,是第三封信啊; 你村庄的某位年轻人刀伤而死,某一位少年人因患重病而死,是第四封、第五封信啊!我通知你的几封信,老早就寄出去了,你怎么没有警觉呢?”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莫谓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常以为人老才会死、生病才会死,其实不然,无常来临就会死,不论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样。何况,死 本来就是必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跟死没有缘分的人,世界上一个也没有,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都会死,当然会有少数还活着,但再多过 几年,也非死不可。
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楼电梯很少有四楼的号码,医院里面也没有四号病房,这就表 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 避,要正视死亡。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特别是眼睛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超越了死亡?当我们死的时 候,如果是精进修行的人,或许不至于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出生人道继续修行;或者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决定性的,且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会往生极乐世 界。不然的话,所有的人死亡的时候,他的神识一定会再受阎罗王审判,再受六道轮回。
念佛超越阎王关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对簿公堂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极 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除此之外,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 夫走卒,都要经过阎罗王这一关,也因为如此,佛教才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
我再引用几则故事,来证明念佛人令阎罗王敬重的事迹: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房翥的人突然死亡了,他的神识来到阴府,阎罗王就跟他说:“根据生死簿,你曾经劝一位老人家念佛,现在这位老人家已经往生极乐净土,你承受这种福德,也可以往生,因此今天请你来见面说明。”
这位房翥居士跟阎罗王说:“我曾许愿要诵一万部《金刚经》,还要到五台山去朝山,现在还没有想要往生极乐。”阎罗王就说:“诵经、朝山都是善事,可 是总不如早生极乐;往生极乐,比诵经、朝山的功德好上千百万亿倍。”可是房翥心意已经决定,阎罗王只好让他再回到阳间。从这件事情就知道,劝人家学佛、念 佛,不只自己也能往生极乐,还能感动阴间,受到阎罗王的敬重。
又有一个故事:
在饶州有一位军人叫作郑邻,去世之后来到阴间,因为寿命还没尽,必须让他回到阳间,不过在回阳之前,阎罗王跟他说:“你回到阳间之后,要努力行善积德,看到人家杀生,就念阿弥陀佛,那么被杀的畜生,也会去投胎转世,或者超生到好的地方,这样你也能够获得福报。”
从这点可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超荐亡灵,同时使自己增福延寿,不只是将来往生西方而已。这两件事都是记载在宋朝王日休居士所写的《龙舒净土文》。这本书很有名,专门讲述净土的教理。
再跟大家讲一个譬喻叫“三愿未了”——三个愿望还没有完成的故事:
有位出家人去拜访一位在家的朋友,劝导他要把握光阴学佛、念佛。这位朋友说:“学佛、念佛很好,我也有这个愿心,只是我还有三个愿望没完成:第一个 是我的房子要换新,新房还没盖。第二个,我还有一个儿子没结婚。第三个是还有个女儿没出嫁。等这三件事圆满了,我就专心学佛、念佛。”可是没过几天,这位 朋友突然去世了,这位出家师父就很感叹的写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
这首诗是说,我的朋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学佛、念佛,他说还有三件事情没完成,可是阎罗王毫无情分,不等他至少完成一件,这么早就把他的命勾去了。 这就是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除非你当下念佛,或许还能延寿或往生极乐,不跟 阎罗王见面。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法门其实很简单,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住到寺院,甚至闭关、进入深山。念佛是很方便、容易的,功德又很殊胜,能直接了脱生死,且必定成佛。 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有没有深入经藏都没关系,只要有往生极乐的愿心,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目前的身份、工作、环境,有时间就念 佛,随你的根性能怎么念就怎么念,能念多少就念多少,这样不只现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临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彻彻底 底的解决无常,超越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的无常感很深,又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名号,那么保证今生今世能超越轮回,往生极乐。
各位莲友,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纽西兰之奥克兰AM990电台“人间净土”节目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
慧净上人|佛教的无常观*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