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离职。
对于没有找到下一份工作就离职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声音。后来我再仔细想想,他们的态度,其实很大部分取决于我在他们面前,是如何表达这份工作的。我和妈妈说,其实还可以,但我希望在工作之余积累其它的知识,找一份更心仪的工作,离职的时候,妈妈说,没关系,慢慢找,只要你有打算就好;我和姐姐、朋友表达我最真切的感受: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我也已经想好了方向,即使很难,也要去试试。他们能够切身体会,也较为支持;而对于较为没有深层交流的人,包括我爸爸,则会较理智地分析生活现实,对于盲目离职还是没有什么好的声音的。这态度的不同,当然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物关系,事情了解程度等等。但我发现自身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别人对于你处理方式的不同理解,一定程度印证了“别人是你的镜子”的理论。追根溯源,别人都是自身的投影,或真实或自我虚构。
没有人会为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坚持。所以,这即使不能让我满意的半年,说到底也并不是全无意义,或者说,其实也是必要的。
我一直不算聪明,顶多算还有点悟性,好就好在我常常有些争强好胜,所以为了不输给别人倒是挺努力。以前一心投入学习比拼,常常觉得只要学习排名上去,就很牛了。到了大学,我一直没能获得奖学金,这使我感到失败。常常让我耿耿于怀的倒不是学习排名比我靠前的同学拿到奖学金,而是比我靠后的反而拿到,这甚至使我感觉被排名背叛了。即使后来我知道奖学金并不单单是学习成绩,而是综合方面的比拼,我也还是生闷气。等我真正接受这种规则时,才开始调整自己的参战模式,到底慢人一步。大学确实是自由的,开放的,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不同的规划,走适合的路。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包括我,真正能够利用这种自由发挥能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和领悟。大学的教育机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给新生提供更好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引导。等到大学毕业,正在进入社会生活,很多毕业生才开始自己的第一堂社会教育课。第一份工作,很大一部分成了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庇护所,能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以给自己争取重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半年的第一堂课,只是我必要的补习。
我要往哪去和很多同事交流换工作的话题,发现对现状不满意,又不做任何改变的人,最大的障碍是找工作的恐惧感。有很多人守住安全感,也渐渐能够适应这原本有些失望的事物,不断妥协,成为能够与环境融合的人。谁不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大部分人却不能笃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能有更欢心的未来。因此,岁月润物,越熟悉越有安全感,越是难以割舍。一开始的小机缘巧合,由于人追求安全感的历史记忆,每个结构里都框住一些离不开的人,保持每个节点持续关联。事实上,人类真正强大的思维能力是自由和主动的,即使生活和工作的倒逼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个过程。
离开需要多大的勇气?
当你对于未来做好准备工作后,包括技能和心思的准备,离开其实并不需要勇气。确实,离开并不是一件完美的事情,任何事物都需要取舍。为了离开,我做了八个月零一天的准备,离开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就像《最强大脑》上一期的数独比赛中的胡宇轩直接将数独题板放上去组合一样,快速试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确定性本来就是未来的属性,没有人能够保证发生自己预测的事情概率为百分之百,离开之后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预见,焦急又有什么用,不如走着瞧更实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过分着急而匆忙选择另一条原来的路,重复过去。
重要的从来不是离开或留下,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