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一个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宝藏,你不知道他有多少能量可以发掘,倘若他在某方面有潜在的天赋,你不愿意他这种天赋因为未被及时发掘而消亡,但另一方面,”过度开采“也可能造成更大的潜在危险,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时最难把握对界限。但这种差别只在于家长的观点,对儿童来说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从未考虑过教育问题,完全处于”放养“状态的儿童,也在不断从有限的外部环境中学习与成长,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动物幼崽在从母亲和同伴的玩耍与学习中习得面对真实世界的本领,是生存的本能。
但生而为人,相比动物而言,不幸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本能完全不足以支持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战斗、狩猎、采摘这些能力在现代人身上荡然无存,但对儿童来说,在刚出生时,他们本质上依然是原始人,在短短的婴幼儿阶段,他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和动物一样学习生存的能力,而是要完成整个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养”式的自然教育当然无法满足儿童成长的要求,父母和社会有义务为儿童提供一个既符合儿童天性、又满足成长需求的早期教育环境。
说来容易,但在实践上,并没有成熟的可以作为标准的依据(更进一步来说,因为儿童自身的差异性,所谓的统一标准可能也并不存在),儿童的学习与实践如同动物幼崽一样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生活、游戏中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各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机构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在形式或者方向上对家长有指导性的价值,因为儿童绝大多数时间还是与家人一起生活,因此有意识的提供学习(广义上的)环境和条件是非常必须的。
儿童的学习需要有参照与模版,他们是通过模仿与演绎进行学习的,并且在学习中需要不断的实践,这就需要儿童的照顾者付出更多精力为儿童创造模仿的条件,语言、行为各个方面都必不可少,尽量多的交谈、歌唱、诵读,创造新的游戏和互动方式,对儿童来说都是非常可贵的学习机会,对他们而言,只有在这些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才能演绎发展出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儿童不能区分游戏、工作、家务等等具体的场景,对他们而言这些场景是统一的,都是自己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生存技巧,因此,在他们通过家庭工作进行实践时,应该更多的鼓励、引导而不是指责。
自然的条件不可能赋予儿童充裕的早期教育所需的素材,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需要更多、更主动的承担为儿童提供素材这一角色,只要有意识,每个角色自身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充分地、多样地展示自己,有意识的引导儿童,这是早期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整体上,我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应该是死板的,不应该过早地引入程式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当然,有限的程式化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纪律性和规则性是有益的)。另一方面,电子设备在生活中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18个月以上的儿童,适当的、少量的、在引导下接触有限的电子设备和教育节目,对弥补家庭教育中不足的部分应该是有益的,但这种补充必须严格限制在有限范围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