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骑车逛至盐池的地域,遇一晨练的老者,闲聊了几句。说眼前起运城盐池的变迁,老人话里带着几分怨气:哼,现在是盐池木盐,池神庙木神。
便猜着,该是盐化某厂的退休职工吧。
路遇闲聊,即说即了,一走两清,却他的"池神庙木神"之语,总无法放过。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盐池之盐,今时的确是被淘汰了,而池神庙呢,也没有神了吗?不得不"费神"一番,翻历史的旧账了。
“昔宿沙氏煮海为盐,故海盐即以宿沙氏为神。河东,盬盐池也,初称神曰盬宗。”
封神供神之现象,较早出现于远古时期,当某个"高大"的事物超出人力所及、而不可测度的时候,便"塑造"一个神出来,作精神上的依靠,一边神化,一边崇拜,乞求保佑。
据记载,唐以前河东之地已经筑有盬宗庙了,只是规模不大,又处于偏僻角落,并未引起历史的注意。
至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由于阴雨连绵,成为灾害,盐池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带官员一起行"祝祷天佑"祭祀活动。居然天晴了,而且,盐池里出现“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栗,形攒伏虎,色沏丹砂,灵贶休徵,古未有之。”,随之把此事报告给了唐代宗。唐代宗派谏议大夫去核查,回报属实。遂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兼置祠矣。新建池神庙于卧云岗上,封池神为“灵庆公”。
意为:宝池应验显灵而值得庆贺么?
斗转星移,随着历史的进程,"封神"之事逐渐从民间意识提升到国家层面的行为,当然由最高权力者当朝皇帝赐封完成了。
运城盐池,自古分为东西二池。因此,宋朝徽宗年间又分别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至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爵为王,以提高池神的身份。
至元朝,元世祖(1275年)赐池神庙号为“宏济祠”。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又给东西两池神加封,东池神为“永泽资宝王”,西池神为“广济惠康王”,并刻石碑为记。
明朱元璋洪武初年(1368年)正盐池神号为“盐池之神”。到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赐庙号为“灵祐”。
至清代,除了重修池神庙外,清雍正五年(1727年)冬十月,因盐花不种自生,当午收成极好,商民称庆。经钦定加封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并规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
纵观历代封建王朝,对于河东之盐池当是恩宠有加了,封神赐号,修庙设位,岁时祭祀,虽因战乱或改朝换代时有间断,却祀典活动,终究连绵未绝。
封神者,或者依据传说,或者以出众者肉身成圣,或者仙凡混血,被奉作精神或道德的榜样,同时夹杂着迷信色彩,成为世间民众的崇拜偶像。说到底是皇权统治的一种政治操弄。
又似乎包含着某种"正能量"?比如:文化
河东之池神,自古并无真身附存。非要追究,那么"真身"无疑就是几千年来那有从事釆盐做苦工被劳役的劳动人民了。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可佩服的是,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盐池的出盐产量与太阳与风与雨等大自然有着密切关联,遂增加了太阳神和风神,从而出现了三神并供的形式。现存的三大殿结构即来原于三神的创意,始建于唐代大历十二年(777)。其后,各代均有修葺,今时所存为明嘉靖十四年之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分别由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条山风洞神祠组成。三大殿横轴排列,并列尊位,比肩为邻,错落有致,这在中国古代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神来神往,不过是"道法自然"的朴素揭示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当曾经为国计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千古盐池,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转型为今时新的产业链时,池神庙这个河东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修炼成了今人的旅游打卡地,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