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感悟】
阅读经典的时候,我们要常常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还原当时的情景,去理解作者最初的言外之意,然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如此。表面上看他的信息量并不大,就是赞扬子贱这个人。但是赞扬一个人有多种方法,学习《论语》,有点儿欣赏书法的意味。我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老师常常会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它的每一个字都不会完全一样。比如《兰亭集序》之中,它的每一个“之”都是不同的,借用到这里来。我们常常发现孔子赞扬每一个人,他的方式也有些不同。这是孔子的智慧,也是编者的智慧。如果赞美每一个人的句式都是相同的,就容易形成审美疲劳。比如在这一章中孔子先用一个感叹句直接赞扬子贱是君子,然后把它放在鲁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就侧面表现了子贱品德和才能的影响力之大。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子贱都不是君子,那鲁国就没有君子了,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他是怎么学到这些优秀的品德的呢?孔子的高明之处是既赞扬了子贱,同时也赞扬了鲁国的君子文化,是对鲁国文化建设的一种自豪感,如果再挖深一点的话,也可以说是对自己儒家文化的一种自豪感,一箭双雕,多么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