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8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义】
我实在难以描述什么是“道”。如果一定要加以描述的话,那么,“道”或许就像那泛滥的洪水,狂肆浩瀚,汹涌澎湃。它流经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无法分清哪里是左,哪里是右。
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但是,“道”并不干涉万物,即使有任何的成就,它也从不据为己有。这就是“道”的特性,它孕育了万物,却从不以主宰者自居。
“道”总是无所欲求,它的隐微虚无总会给人以一种渺小的感觉。可是,世间万物都要归附于它。从这一点来看,“道”又显得十分伟大。
“道”就是这样,因为它从不自以为伟大,所以反而成就了它的伟大。
【心读】
1.
《老子》一书,有许多章节都谈到了“道”。但是,“道”这个词听起来极为抽象,并不容易把握。孔子说的“仁”,我们还可以大致理解为“爱”,理解为人内心的善良和真诚。那么,老子的“道”又是什么?
在这一章中,老子说:“大道氾兮。”台湾大学的傅佩荣教授说:“‘氾’之一字,描写道像洪水,流遍各处,分不清在左在右。”由此可见,“道”是流动着的,也是极为广大的,广大到可以超越我们所生活的相对世界。在“道”的世界里,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高低,没有善恶。
一个体道而行的人,他看待周围的事物就不会再有分别,这就是“万物本齐”。同样地,一个体道而行的人,他看待周围的人群也不会再有偏爱,这就叫“天地不仁”。总而言之,一句话,领悟了“道”,就是超越了二元对立,从相对世界进入绝对领域。
2.
道家谈“道”,儒家谈“仁”,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体系,也有着对世界对人生不一样的理解和解释。但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却完全可以选择用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学习这两派的学说。“道”和“仁”所衍发出来的是不同的德性,但这些德性却可以很好的互补,从而来完善我们的人生。
在儒家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坚毅、果敢、责任以及真诚。这些积极入世的人生品质,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的人生如同朝阳初启,充满希望。
在道家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虚静、谦卑、处下以及不争。这些超然出世的人生品格,就像一泓甘冽的清泉,洗净了我们内在的烦恼。它让我们的人生如同朗月高悬,澄澈清明。
道家超然,儒家实在。此二者对于人生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实际上却是相得益彰。没有了儒,领略不到世间的温情,没有了道,体悟不了生命的超然。温情与超然,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养料。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饫甘餍肥,却又心灵卑琐的世界里,生命中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早已被烦恼和喧嚣所替代。其实,生活中的乐趣,是需要我们慢慢用心去品味的。
让我们试着找一个静谧的午后,坐一张摇椅,饮一杯清茶,翻开一本久未阅读的书籍,学一学儒,修一修道,去重新领略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宝藏,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