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总是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听我们的一句劝,少走些弯路,少经历些挫折。这类的话语,想必简友们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或者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曾这样说过。
但转念一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问题一:时代的不同
看今朝,早又是换了人间。信息技术爆炸式地铺展延申开来;光纤纵横交错构造出时代新格局;钢筋水泥鳞次栉比排列出后现代艺术风采;高新技术朝前飞奔而去,去之须臾,便换了模样。在不同的时代里,对每个人影响是截然不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是不同。也许你会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自有黄金屋,在书海里可以体悟我们父辈的生活。但事实是这样吗?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是否感受到改革时期,艰难选择的悲剧,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人性的考验;读完鲁迅先生的《坟》是否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在那个年代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人的毒害。精神上的震撼和洗礼肯定是有的,但等回到人间,书中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与现实相驳,记忆也不会长久的保存,最终被现实奴役。父辈的生活也就只有在书中可以看到,想到,而我们也依旧在当下快生活,快人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如果我们亲爱的父辈用他那个时代的观点,态度,以及方法来教育当代人,这就像螺丝的配口,不同螺丝需要不同的扳手。所以,父母的教诲如若没有根据这个时代的变化而做出,那么父母的意见可能会存在偏颇,或者片面。
其次,问题二:是否真正了解我们?
家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得不让部分父母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唯一与孩子的交流工具仅仅是几寸大小的手机,或者是简短的语音通话。我们的成长见证者不是父母,而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亦或是我们儿时一起长大的玩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原和自己的朋友谈心,而不是我们的父母,有时还会刻意疏远,甚至避开。
亲爱的双亲,您们是否知道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否知道我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未来面对生活,婚姻,生子,以及工作事业,我们的看法和意见。很明显,未曾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对我们的了解都是皮毛,这些问题都很难以回答。
交流是了解一个人的开端,但若没有走进他的生活,那也只能是门外汉。现实的残酷性不能改变,作为孩子,我们不能要求你们能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不能奢求所需之物都能满足,只能乞求:当您们不忙时,请多陪陪我们。
最后,问题三: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和我们好好商量,交流?
在生活中,许多矛盾并不是不可解,而是自己不愿意解,不愿意去接受,不愿意打破自己的防线和底线。我们的父母总是想在我们心中一直保持着高大伟岸,完美和无懈可击。可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父母所做之事出现弊端,并且被我们指出,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我们收到的回复大多数:大人的事,小孩别管。
这样的答复直接就扼杀我们参与家庭事务的积极性,并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更不可能和父母好好交流了。也许,下次我们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我们经历了上述事件,我们还会去寻找父母的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宁愿去寻找朋友,不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然而,这样父母知道了,家庭吵骂无可避免。越是吵架,家庭的隔阂越大,和平的交流越是不可能,恶性循环。
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家庭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
我们的双亲总是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听我们的一句劝,少走些弯路,少经历些挫折。我们作为孩子都明白这是为我们好,这是对我们的爱。但有时请我们的双亲也给我们一点自由和发言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发言也是有价值的。
我们在不断地长大,知识在不断地增加,阅历也在不断地丰富。我们慢慢地明白家庭里的责任和担当,明白了茶米油盐的生活的不易,知道了生活的苦涩,现实的无情。所以我们并不是小孩,我们的见解也并不完全是错的,给我们一个机会,还您们一片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