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

作者: 清若0129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20:14 被阅读0次

       明道先生言“学者先须识仁”。仁,是《论语》的核心,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仁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仁: 心之德,人人固有,人人可修。仁,原为果仁,是生命最初的样子,亦是种子,是生生不息,是生命的根本。仁是生,是活气。故仁有柔嫩、真挚的涵义。仁,是一团和气,是安畅温和的样子,而不仁则淹滞矣。仁,是一团活气,是活泼灵敏的样子,不仁就是麻木呆板的样子。仁亦是一团生气,给四周带来新的生机;而不仁之则是颓唐陈腐的暮气。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都自此发源。

       二、仁:相人偶。仁从二从人,是一人与另一人的相处,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论语论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时,所谓之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礼义忠恕等事之谓也。人必须“为”方是仁。孔子未尝离视听言动来言仁。孔子赞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可见仁是体现为行为而非言仁即心。如人在屋内独坐,不谓之为仁,盖必有两人始能表现。仁是入世之语。仁并非离开实事而空谈心性。

        三、仁:“仁”, 乾元也。人心同道心,一片大化,生生不息,是生命的大境界。

     《周易·系辞》有言:“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安土”之上有“乐天”,天者,道也;土者,地也。天道地德。天地人合一。人乐以仁,地乐以德,天乐以道。乐虽分三,实亦一如。

       看世间,植物的根固定了自身就无法动。动物对于环境只是一条路,只起一念。而我们人的心,能够有一个不走原来天然的路的可能。人心有乱七八糟之可能,亦有追求人格精神的可能。

       仁乃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内。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若要将仁修炼成大境界,旋其面目,当下可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正是此意。“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实现仁要自内求而非外求。仁需自觉、自发,不是在外力下推行,也不必自我勉强。在内在没有充盈自如却勉强要求自己诸德完美,只会让自己变得枯萎憔悴失去生机。

       仁是需要不断修练的,从修己到安人,从明明德,到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何修己?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君子学而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如何行之?学而时习。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时,是识时,了解你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智必识时,行若时雨“。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产物。习是鸟学飞。在羽未丰时即无数次练习飞,经历伤痛和挫折,待羽丰时,才能鹏程万里。所以学而实习的习即行动、实践。时习就是要在今日之环境下实践。不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更须复验之于物理人事,辨其然否。若只向往做个好人而不善于学,则必然会上当受骗受人愚弄。民间有言滥好人,即说人虽好却无法分辨之人。《论语·阳货》中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如何分辨?需要学,学如何洞悉世事,了解人性,如何识人用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不如以直报怨。看孔门弟子公西赤使齐之典故,知君子周急不继富。看孔子四评管仲,知孔子是真正明道的识大者。孔子虽评价管仲不俭、不知礼,给予了批判,但却在仁的方面对管仲给予极高评价。孔子平日品评人物时所持关于仁人的标准相当严格,不但孔门高第中包括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在内,无一人许仁,就是春秋时代列国的一些贤大夫,如楚国令尹子文、齐国大夫陈文子、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等,也未被孔子评为仁人。而管仲在诸侯争霸的时代,辅佐一个在后世儒者眼中荒淫无道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使民免罹战争之苦,发展农业经济,抵御戎夷入侵,使民强民富,让包括孔子的后来者免做“被发、左衽”的野蛮人和亡国奴。孔子认为通过理顺社会秩序,使社会民众受益,这才是“天下之仁”。由此可知仁之美者在于天下仁也,而礼则最终是要服务于仁的。子路问孔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回答”如其仁,如其仁。”虽然管仲在旧主死后事仇人,表面上看不忠不德,但管仲视国大于君,他深信自己的才能可以帮助恒公国强民富,所以不死侍新君。因而孔子说管仲若当时找个没人知道的小沟自杀了,匹夫匹妇是谅解了,但也无法受益万千百姓了。而战国诸子及后世诸儒却多因管仲的不知礼和不死而抑之。故孔子之圣,实不虚矣!

       王国维在《孔子之学说》中说:“孔子自天之观念演绎而得‘仁’,以达平等圆满绝对无差别之理想为终极之目的。至其绝对的仁,则非聪明睿知之圣人,不易达此境。欲进此境,必先实践社会的仁。社会的仁,忠恕是也……即为普遍之仁”。 孔子的一生就是从一个出生卑贱的普通人通过学,一步步成为仁人、圣人的。 孔子用“仁”挺立人的内在人格,是对宇宙人生的觉, 是一种精神境界,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如何立?如何不惑?如何知天命?如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中的智慧会照亮你。

       学之义大哉!唯学,慎终如始,才能美成在久!

相关文章

  • 《论语》论仁

    明道先生言“学者先须识仁”。仁,是《论语》的核心,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仁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仁: 心之...

  • 转载:《论语逐句》 之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第三》 论语 《内论怀古·论语逐句》 作者:格物老师 文章来源连接...

  •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1〉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1〉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傅佩荣读论...

  • 见贤思齐

    2022.2.12 理解背诵国学内容: 先秦·孔子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

  • 6-0 雍也篇第六

    《论语集注》 凡二十八章。篇內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 《论语注疏》 [疏]○正义曰:此篇亦论贤人、君子及仁、...

  • 孔子

    满腔热血一身正, 百家争鸣孔子仁。 弟子三千论语论, 儒家思想崇古风。

  • [钱穆]道与命

    孔子的人生论要旨,备见于论语所讲之仁与知。孔子的形上学,则备见于论语所讲之道与命。​道,亦称为天道;命,亦称为天命...

  • 从《论语》“仁”至《中庸》“诚”的本体工夫初探

    《论语》言仁,《孟子》议善,《中庸》论诚,《易传》道德,仁善诚德之道德本体乃儒家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和絜矩之道,乃儒...

  • 古典文学小课堂(4)

    一、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箴言的意思,故“论语”指的是论纂语言。《论语》...

  • 学习论语1‖《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体。“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论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ws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