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开过一个公众号,注册于2018年1月22日,停更于2019年1月10日。之后的文,大多保存于个人可见,没有公开发布。原因无他,有太多顾忌。
我这一代人,经历过QQ、MSN、校友录、微博和微信,每个账号背后也有海量的文字记录着我们流淌的岁月。
有一次翻开自己的QQ空间寻一张照片,发现了自己备考CPA(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苦闷岁月里写下的小短文,超过10年了,依然能感受到那时自己的焦灼和困倦,还有着动摇和彷徨。忍不住在那篇文章下,自己给自己留了一句评论:
“别挣扎了,10年之后你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职场路,那个证不考就不考了吧”。
按下发送之前,又全部退格,重新建入。
“加油,再准备充分一点,你就不会以59分的成绩遗憾收场啦。”
一篇篇翻下来,忍不住嘴角上扬,原来那时候的自己是这样的啊。20来岁的自己,有过加班的吐槽,有过恋爱的苦恼,有过莫名的伤感,也有过那个年纪的坚强。一切都在青涩的文字中,慢慢的流淌。
20来岁的时候,当然也免不了犯傻。
和男朋友去广西桂林旅行,发布出一张当时住的民宿的照片,民宿名字现在还有点印象,“花间”什么的,听起来是不是还很美好?可尴尬的是我发了照片,一张超大的圆形大床,天花板上是一面超大的镜子,正对着床,第一次见到这么“华丽”的房间装置,很惊喜的分享出来,还配文:好赞的房间!现在想来,还是太Naive啊。现在终于知道这种房间设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文章下面的评论没几个,大多是一个大拇指,相当别有深意的大拇指,赞的不是房间,估计是我的傻大胆,可惜傻到现在才想明白个中意思。
庆幸的是那时候估计没几个人会去看自己写的东西,更庆幸那时候圈子里的也大多是同样年纪的同学和同事。年轻的时候,没那么多顾忌,开心就笑,伤心就哭,想矫情就矫情,想骂街就骂街,也曾愤世嫉俗,也曾家长里短,文字和那个年纪的人一样,张扬而且直接,哪怕是实名制,也依然我行我素。
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写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生活状态,也都变得畏畏缩缩,反复斟酌,不是担心文笔不好,而是要去照顾周全。交友圈子越来越复杂,有同事,也有前同事;有现任老公,也有前男友;有团队下属,也有领导老板;有自己的供应商,也有客户甲方。甚至还有一些擦身而过,但却互加了联系方式陌生的“认识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一次和家里的小朋友一起读绘本,一本《蚯蚓的日记》里面的童言童语,让我乐了半天,拍了几张图晒了个朋友圈,也无非是想让大家也一乐。没想到,一位远在美利坚且10年未见的某前同事,在下面评论:“好弱智的,不明白这些故事对娃有啥好处。”“真觉得国内有些绘本不知所云。”好吧,我必须承认,我还是玻璃心了点,直接怼了几句之后,把她拉黑了,但还是被影响到了心情。
人生已经艰难,何必自找麻烦。
现在再写出“备考苦闷”之类的文字,估计评论中会是“这把年纪还考什么证啊,装什么励志。”“天天晒朋友圈,还能好好考试,坐等看结果。”“哎哟,考证啊,想要跳槽?对现在工作不满意?”“现在工作混的不好吧,还要考证?”“带孩子都没时间,还有精力考证?”
现在再晒出民宿房间的那一张照片,哈哈,那估计效果很炸,“和谁一起去的呀?”(省略各种猜测)“又休假了?最近很闲嘛。”“原来您喜欢这个~~哈哈哈哈。”
那些原本都可以写的出来的文字,本不是什么秘密,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着人生不同的观众,删来减去,最后某些文字也就只能设置成自己可见了。所以,选择了不再用真实身份写字。
因为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再过10年、20年、30年,回想起现在的人生,依然有迹可循,读着现在写下的文字,感慨一句“那时候,还是年轻啊!”,然后嘴角依旧上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