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出土的玉器多集中于妇好墓。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约占随葬品总数39.2%。而在妇好墓的玉器中,写实动物形玉器可达216件,占妇好墓出土玉器总数的28.6%。前人所做研究工作中,对于妇好墓玉器按用途进行分类研究的较多,并对所出夔龙、神兽、怪兽、凤鸟形等想象动物形玉器关注较多,而将写实动物单独分离出来研究较少。本文将妇好墓所出表现写实动物的玉器集中起来,根据生物学上的动物分类法划分类别。根据报告中的文字描述、线图、拓片、照片等资料,对其分别进行特征归纳,在总结其共有特征的基础上,亦观察某些单件器物所具备的较突出的特点。并希冀通过对妇好墓所出实物的观察、统计和分析,总结殷墟时期写实动物形玉器整体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相关问题。
一、分类及特征观察
(一)兽类(哺乳类)
明确物种共 10种,共34件,占总数的15.74%。其中圆雕共13件,浮雕共21件。
(1)虎:共8件,为装饰品,其中4件为圆雕,4件为浮雕。多作行走状,亦有疾驰状,富有动感。大多数昂首,仅两件头向下。均张口露齿。耳朵有些为立耳,亦有后伏状。有些尾部呈下垂状,但尾尖均上卷或上翘。眼睛多数较大,浮雕虎眼多为圆孔,应是便于穿绳悬挂或携带之用。此外,其他部位也见有穿孔的情况。足雕三爪或四爪。腹部多饰云纹,背部、尾部饰节状纹或鳞纹。
(2)象:共2件,均为装饰品,圆雕。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身、足饰云纹,尾、背饰节状纹。口呈三角形。
(3)熊:共4件,为装饰品,其中3件为圆雕,1件为浮雕。前肢抱膝,作蹲坐状,抬头,大眼,身上饰有云纹。
(4)猴:1件,为装饰品,圆雕。蹲状,仰面朝天。头上雕出细毛。
(5)鹿:1件,为装饰品,浮雕。颈饰鳞纹,身饰云纹,奇蹄。
(6)马:共2件,为装饰品,浮雕。作行走状,张口竖目,颈有鬃毛。
(7)牛:共4件,为装饰品,其中3件为圆雕,1件为浮雕。均呈跪卧状,昂首,亦有回首,张口,身饰云纹,其他部位还见有饰鳞纹、节状纹或兽面纹等。
(8)狗:1件,为装饰品,浮雕。奇蹄,伏卧回首,圆眼大耳,颈饰鳞纹,身饰变形云纹。
(9)兔:共3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奔跑状或拱身觅食状,圆眼,长耳,短尾,有些足部雕出五爪。
(10)羊头:共3件。其中2件为圆雕的装饰品,细眉,卷角,大眼或眼斜吊。另1件为浮雕的羊头形器,形似菱角,三角钻孔相通。两面均雕羊头形纹,细眉圆眼,双角外翘,大鼻,钻孔相通,并可吹出三音,可能为口哨之类的乐器。
(11)兽头:共5件,均为装饰品,浮雕。5件形象各不相同,种类不辨。其中4件有双角。
(二)鸟类
明确物种共9种,共49件,占总数的22.69%。其中36件为浮雕,13件为圆雕。
(1)鹤: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以小孔作眼,或圆眼,颈饰羽毛纹,身雕翎纹。
(2)鹰:共2件,均为装饰品,1为圆雕,1为浮雕。目字形眼,双翼饰翎纹。
(3)鸱鸮:共6件,均为装饰品,其中4为圆雕,2为浮雕。均作站立状,钩喙,多圆眼,亦有目字形眼,双翼并拢,尾下垂,两足粗短,胸、背、颈、腹、翼等部位或饰有各种纹饰,有羽毛纹、蝉纹、翎纹、兽面纹、鳞纹不等。有些头上有冠毛。
(4)鹦鹉:共25件。其中3件为鹦鹉形刻刀,浮雕。一为伏状、短冠,余二为站立态、高冠,均为钩喙、圆眼,翅雕翎纹。还有一件为梳,梳背上雕双鹦鹉,头相对,钩喙,短冠,短尾微翘,作站立状。其余21件为装饰品,其中1为圆雕,20为浮雕。共同特点是钩喙有冠。描述中多为圆眼、大眼,亦有目字形眼。冠多较高,亦有下垂状。多呈站立状。冠或胸前或尾部多饰有翎纹。
(5)鸽:1件,为装饰品,圆雕。站立状,尖喙圆眼,双翅微展,无尾,头饰羽毛纹,翅饰翎纹。
(6)燕雏:1件,为装饰品,圆雕。尖喙圆眼,双翅微展,无尾,头饰羽毛纹,翅饰翎纹。
(7)鸬鹚:1件,均为装饰品,圆雕。作伏状,大圆眼,喙弯胸前,翼饰翎纹。
(8)鹅:共3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作站立状,长颈前弯,凸胸短翅,圆眼扁嘴,颈饰羽毛纹,翅饰翎纹,双足下有榫,可能是嵌插在漆木器上的装饰品。
(9)长尾小鸟:4件,均为刻刀。尖喙,圆眼,有冠,短翅,足前屈,尾末有斜刃。
(10)鸟:共4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形象各不相同,其中一件形似喜鹊。大眼或圆眼,多为钩喙,亦有尖喙者。均有冠。
(三)爬行类
物种共1种,共2件,占总数的0.93%。均为圆雕。壁虎形刻刀2件。均为圆雕,造型生动,作昂首爬行状,圆眼外鼓,尾较长。
(四)两栖类
物种共2种,共4件,占总数的1.85%。均为浮雕。
(1)蛙: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两件外形差别较大,但均有方目,前足外伸,后足内屈,有尾,背部、腹部均饰纹。
(2)鳖: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前足外伸,后足蜷曲,足部雕出四爪。
(五)鱼类
物种共1种,共121件,占总数的56.02%。均为浮雕。其中7件为鱼形玉璜。
Ⅳ式玉璜共5件,浮雕与圆雕相结合。弧度约为圆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口作圆孔,背呈弧形,外凸,胸鳍、腹鳍向两侧展开,尾呈“八”字形,身有刻线。
Ⅴ式玉璜共26件,呈弧形,一端齐平或作三角形,一端作鱼尾形,形状不尽相同。弧度约为圆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身上多有刻线。有些背脊或上下侧刻有扉棱。
鱼形刻刀共11件。形象不尽相同,尾后均雕出刀柄和斜刃,刃均由两面磨成。多张口,眼为圆孔,鳃、鳍、尾较清晰。多呈长直状,仅一件呈弧形。
耳勺共2件。一大一小。大者较精致,小者略粗糙。上端均雕成鱼形,眼均为圆孔,均雕出鳃、背鳍,体末端有圆形勺柄,勺孔略呈圆形。
鱼形装饰品共75件,均为浮雕。有大、小两种。较大的13件,刻纹较细,口部多有小孔,可佩戴。小鱼62件,大部完整,体较扁短,头部有小孔,均刻出口、鳃、鳍,但刻纹较简单,少数只刻出轮廓,未刻细部纹饰。
柄形饰,Ⅱ式,2件,柄端雕作鱼尾形,下端略似鱼头,表面有不规则的刻纹。
(六)虫类
物种共3种,共6件,占总数的2.78%。其中1件为浮雕,5件为圆雕。
(1)蝉:共4件。其中一件为装饰品,圆雕,大头,圆眼突起,双翼较短,背有脊棱,刻纹简练。坠饰,共3件。Ⅲ式,1件,表面饰花瓣形纹,花瓣正中各雕一蝉,蝉下端饰凸弦纹两周。Ⅳ式,2件。标本940,蝉的旁侧有并行的阳线四条;标本1205,蝉的上、下侧分别雕琢凸弦纹两周。
(2)螳螂:1件,为装饰品,圆雕。身较细长,头向右歪,尖嘴微张,圆眼突起,双翼并拢,两刀足前屈,右足微残,足下有小槽,两足间有小孔,造型绝妙,颇具匠心。
(3)蚕:蚕形玉饰1件。头仰起,有较细密的足。
二、整体特征
(一)造型、纹饰
兽类玉器整体形态多呈动态的行走状,亦有疾驰状、站立或蹲坐状,富有生机。眼形有圆形、圆孔形、方形、目字形等,身上普遍饰有云纹、节状纹、条状纹、鳞纹等。雕刻细部入微,蹄形、鬃毛等细部多能辨认。
鸟类玉器多作站立状或伏状,多为圆眼或较大的臣字眼。根据各种鸟类自身形态的不同,嘴有尖喙和钩喙,还有扁嘴形。一般在头部、颈部装饰羽毛纹,身上和翅上饰有翎纹,有些鸟类头顶有冠毛。
鱼类玉器中,除玉璜为弧形外,其余均为长形。多雕出鳃、背鳍、胸鳍、腹鳍等,有少量身上刻鳞纹,眼为圆形或圆孔,多为张口,口部多有圆孔,尾部呈“八”字形。
爬行类、两栖类和虫类玉器数量较少,却也都因势象形,栩栩如生。
统观妇好墓写实动物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它们基本摆脱了原始时代的风格。雕琢较为细致,把较多细部特征表现出来。除了象形之外,很多器物还着力刻画动物的动态,追求形神兼备。但器物的风格仍带有一部分朴拙的味道,较为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如圆形、三角形等仍运用较广,商代特有的扉棱状装饰,在一些玉器上也较为常见。此外,云纹装饰的使用,给这些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本身,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二)技法
在这216件写实动物形玉器中,圆雕玉器共33件,占总数的15.28%;浮雕玉器共183件,占总数的84.72%。浮雕作品远远多于圆雕作品。一方面,浮雕的难度要小于圆雕。另一方面,在这些玉器中,佩饰所占比例较大,摆件较少,而浮雕多在较薄较轻巧的玉器上出现,这些玉器便于随身携带。
双阴线并行构成阳线纹的技法,在商代玉器中较为常见。这种技法在妇好墓中所出玉器上也较为普遍。如动物的眼睛和身上纹饰等,多使用双道阴线。也有使用单阴线刻饰的,主要见于鱼形玉器的鳃、鳍、鳞等。
(三)玉料
殷墟妇好墓发掘报告中并未写明玉器所用玉料。但每件玉器都提到了颜色。大体有绿色、褐色、灰色、白色、黄色等。进一步细化,有绿色、深绿色、浅绿色、茶绿色、墨绿色、黄绿色、褐色、深褐色、浅褐色、黄褐色、米黄色、淡黄色、白色、乳白色、灰色、灰白色。有些玉器上面带有褐色、黄色、黑色、白色斑。还有一些玉器是杂色。如果进一步详细观察,并使用科技手段分析成分,或可鉴定出玉料产地等信息。
(四)穿孔、榫
妇好墓写实动物形玉器上,绝大多数带有穿孔,以便于穿绳悬挂、佩戴;还有一少部分带有榫,以便于插放。其中相当一部分动物形玉器的眼部即为一圆孔。其他还有在头部、下颌、颈部、耳部、四肢、臀部等部位穿孔的情况,不一而足。某些圆雕作品有在身体某些部位上下穿通的贯孔,如头部、颈部、下颌等。
三、动物类型的统计及相关问题
在妇好墓所有写实动物形玉器中,兽类形象共34件,占总数的15.74%;鸟类共49件,占总数的22.69%;爬行类共2件,占总数的0.93%;两栖类共4件,占总数的1.85%;鱼类共121件,占总数的56.02%;虫类共6件,占总数的2.78%。
从以上数据可见,鱼类在这些玉器中,所占数量最多,达到了半数以上,其次是鸟类、兽类。而虫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寥寥无几。
由此看来,鱼类在殷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得到关注。由于易朽程度的不同,殷代墓葬中常常可见随葬兽骨,而很少见鱼类及鸟类骨骼,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常作为随葬品出现于墓葬中。殷墟遗址濒临洹河,渔猎资源丰富,加上捕猎工具和捕捞技术的成熟,获得鱼类并非难事。商代晚期,六畜已经俱全,但饲养家畜的成本较渔猎还是相对较高。妇好墓中出土玉器中,有鸬鹚形玉器2件,而鸬鹚俗称鱼鹰,是擅长潜水捕鱼并以捕鱼为生的鸟类,很可能在当时已经被商人驯养用以捕鱼。另据《禹贡》和《逸周书》记载,水产品在商代已经成为重要的贡品和商品[1]。而鱼作为象形雕刻成为玉器,并随葬于妇好墓中,一方面是由于在生活中较常见,另一方面可能也寄予了某种美好含义。
妇好墓玉器中,有两件“象”形玉器。如今的象生活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云南南部等热带地区。而在武丁时代的一条甲骨刻辞说,打猎时获得一象,因此殷墟的象应是当地土产的[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也指出,近五千年期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种类[3]。当时殷墟地区的气候,应该至少是常年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此外,观察妇好墓所出的写实动物形玉器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有一些在当今已属珍稀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鹤、虎、象、鹿、猫头鹰(鸱鸮)。这说明在当时,生态环境应是相当优良的。
安阳殷墟出土的玉器多集中于妇好墓。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约占随葬品总数39.2%。而在妇好墓的玉器中,写实动物形玉器可达216件,占妇好墓出土玉器总数的28.6%。前人所做研究工作中,对于妇好墓玉器按用途进行分类研究的较多,并对所出夔龙、神兽、怪兽、凤鸟形等想象动物形玉器关注较多,而将写实动物单独分离出来研究较少。本文将妇好墓所出表现写实动物的玉器集中起来,根据生物学上的动物分类法划分类别。根据报告中的文字描述、线图、拓片、照片等资料,对其分别进行特征归纳,在总结其共有特征的基础上,亦观察某些单件器物所具备的较突出的特点。并希冀通过对妇好墓所出实物的观察、统计和分析,总结殷墟时期写实动物形玉器整体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相关问题。
一、分类及特征观察
(一)兽类(哺乳类)
明确物种共 10种,共34件,占总数的15.74%。其中圆雕共13件,浮雕共21件。
(1)虎:共8件,为装饰品,其中4件为圆雕,4件为浮雕。多作行走状,亦有疾驰状,富有动感。大多数昂首,仅两件头向下。均张口露齿。耳朵有些为立耳,亦有后伏状。有些尾部呈下垂状,但尾尖均上卷或上翘。眼睛多数较大,浮雕虎眼多为圆孔,应是便于穿绳悬挂或携带之用。此外,其他部位也见有穿孔的情况。足雕三爪或四爪。腹部多饰云纹,背部、尾部饰节状纹或鳞纹。
(2)象:共2件,均为装饰品,圆雕。长鼻上伸,鼻尖内卷成圆孔,身、足饰云纹,尾、背饰节状纹。口呈三角形。
(3)熊:共4件,为装饰品,其中3件为圆雕,1件为浮雕。前肢抱膝,作蹲坐状,抬头,大眼,身上饰有云纹。
(4)猴:1件,为装饰品,圆雕。蹲状,仰面朝天。头上雕出细毛。
(5)鹿:1件,为装饰品,浮雕。颈饰鳞纹,身饰云纹,奇蹄。
(6)马:共2件,为装饰品,浮雕。作行走状,张口竖目,颈有鬃毛。
(7)牛:共4件,为装饰品,其中3件为圆雕,1件为浮雕。均呈跪卧状,昂首,亦有回首,张口,身饰云纹,其他部位还见有饰鳞纹、节状纹或兽面纹等。
(8)狗:1件,为装饰品,浮雕。奇蹄,伏卧回首,圆眼大耳,颈饰鳞纹,身饰变形云纹。
(9)兔:共3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奔跑状或拱身觅食状,圆眼,长耳,短尾,有些足部雕出五爪。
(10)羊头:共3件。其中2件为圆雕的装饰品,细眉,卷角,大眼或眼斜吊。另1件为浮雕的羊头形器,形似菱角,三角钻孔相通。两面均雕羊头形纹,细眉圆眼,双角外翘,大鼻,钻孔相通,并可吹出三音,可能为口哨之类的乐器。
(11)兽头:共5件,均为装饰品,浮雕。5件形象各不相同,种类不辨。其中4件有双角。
(二)鸟类
明确物种共9种,共49件,占总数的22.69%。其中36件为浮雕,13件为圆雕。
(1)鹤: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以小孔作眼,或圆眼,颈饰羽毛纹,身雕翎纹。
(2)鹰:共2件,均为装饰品,1为圆雕,1为浮雕。目字形眼,双翼饰翎纹。
(3)鸱鸮:共6件,均为装饰品,其中4为圆雕,2为浮雕。均作站立状,钩喙,多圆眼,亦有目字形眼,双翼并拢,尾下垂,两足粗短,胸、背、颈、腹、翼等部位或饰有各种纹饰,有羽毛纹、蝉纹、翎纹、兽面纹、鳞纹不等。有些头上有冠毛。
(4)鹦鹉:共25件。其中3件为鹦鹉形刻刀,浮雕。一为伏状、短冠,余二为站立态、高冠,均为钩喙、圆眼,翅雕翎纹。还有一件为梳,梳背上雕双鹦鹉,头相对,钩喙,短冠,短尾微翘,作站立状。其余21件为装饰品,其中1为圆雕,20为浮雕。共同特点是钩喙有冠。描述中多为圆眼、大眼,亦有目字形眼。冠多较高,亦有下垂状。多呈站立状。冠或胸前或尾部多饰有翎纹。
(5)鸽:1件,为装饰品,圆雕。站立状,尖喙圆眼,双翅微展,无尾,头饰羽毛纹,翅饰翎纹。
(6)燕雏:1件,为装饰品,圆雕。尖喙圆眼,双翅微展,无尾,头饰羽毛纹,翅饰翎纹。
(7)鸬鹚:1件,均为装饰品,圆雕。作伏状,大圆眼,喙弯胸前,翼饰翎纹。
(8)鹅:共3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作站立状,长颈前弯,凸胸短翅,圆眼扁嘴,颈饰羽毛纹,翅饰翎纹,双足下有榫,可能是嵌插在漆木器上的装饰品。
(9)长尾小鸟:4件,均为刻刀。尖喙,圆眼,有冠,短翅,足前屈,尾末有斜刃。
(10)鸟:共4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形象各不相同,其中一件形似喜鹊。大眼或圆眼,多为钩喙,亦有尖喙者。均有冠。
(三)爬行类
物种共1种,共2件,占总数的0.93%。均为圆雕。壁虎形刻刀2件。均为圆雕,造型生动,作昂首爬行状,圆眼外鼓,尾较长。
(四)两栖类
物种共2种,共4件,占总数的1.85%。均为浮雕。
(1)蛙: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两件外形差别较大,但均有方目,前足外伸,后足内屈,有尾,背部、腹部均饰纹。
(2)鳖:共2件,均为装饰品,浮雕。前足外伸,后足蜷曲,足部雕出四爪。
(五)鱼类
物种共1种,共121件,占总数的56.02%。均为浮雕。其中7件为鱼形玉璜。
Ⅳ式玉璜共5件,浮雕与圆雕相结合。弧度约为圆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口作圆孔,背呈弧形,外凸,胸鳍、腹鳍向两侧展开,尾呈“八”字形,身有刻线。
Ⅴ式玉璜共26件,呈弧形,一端齐平或作三角形,一端作鱼尾形,形状不尽相同。弧度约为圆周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身上多有刻线。有些背脊或上下侧刻有扉棱。
鱼形刻刀共11件。形象不尽相同,尾后均雕出刀柄和斜刃,刃均由两面磨成。多张口,眼为圆孔,鳃、鳍、尾较清晰。多呈长直状,仅一件呈弧形。
耳勺共2件。一大一小。大者较精致,小者略粗糙。上端均雕成鱼形,眼均为圆孔,均雕出鳃、背鳍,体末端有圆形勺柄,勺孔略呈圆形。
鱼形装饰品共75件,均为浮雕。有大、小两种。较大的13件,刻纹较细,口部多有小孔,可佩戴。小鱼62件,大部完整,体较扁短,头部有小孔,均刻出口、鳃、鳍,但刻纹较简单,少数只刻出轮廓,未刻细部纹饰。
柄形饰,Ⅱ式,2件,柄端雕作鱼尾形,下端略似鱼头,表面有不规则的刻纹。
(六)虫类
物种共3种,共6件,占总数的2.78%。其中1件为浮雕,5件为圆雕。
(1)蝉:共4件。其中一件为装饰品,圆雕,大头,圆眼突起,双翼较短,背有脊棱,刻纹简练。坠饰,共3件。Ⅲ式,1件,表面饰花瓣形纹,花瓣正中各雕一蝉,蝉下端饰凸弦纹两周。Ⅳ式,2件。标本940,蝉的旁侧有并行的阳线四条;标本1205,蝉的上、下侧分别雕琢凸弦纹两周。
(2)螳螂:1件,为装饰品,圆雕。身较细长,头向右歪,尖嘴微张,圆眼突起,双翼并拢,两刀足前屈,右足微残,足下有小槽,两足间有小孔,造型绝妙,颇具匠心。
(3)蚕:蚕形玉饰1件。头仰起,有较细密的足。
二、整体特征
(一)造型、纹饰
兽类玉器整体形态多呈动态的行走状,亦有疾驰状、站立或蹲坐状,富有生机。眼形有圆形、圆孔形、方形、目字形等,身上普遍饰有云纹、节状纹、条状纹、鳞纹等。雕刻细部入微,蹄形、鬃毛等细部多能辨认。
鸟类玉器多作站立状或伏状,多为圆眼或较大的臣字眼。根据各种鸟类自身形态的不同,嘴有尖喙和钩喙,还有扁嘴形。一般在头部、颈部装饰羽毛纹,身上和翅上饰有翎纹,有些鸟类头顶有冠毛。
鱼类玉器中,除玉璜为弧形外,其余均为长形。多雕出鳃、背鳍、胸鳍、腹鳍等,有少量身上刻鳞纹,眼为圆形或圆孔,多为张口,口部多有圆孔,尾部呈“八”字形。
爬行类、两栖类和虫类玉器数量较少,却也都因势象形,栩栩如生。
统观妇好墓写实动物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它们基本摆脱了原始时代的风格。雕琢较为细致,把较多细部特征表现出来。除了象形之外,很多器物还着力刻画动物的动态,追求形神兼备。但器物的风格仍带有一部分朴拙的味道,较为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如圆形、三角形等仍运用较广,商代特有的扉棱状装饰,在一些玉器上也较为常见。此外,云纹装饰的使用,给这些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本身,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二)技法
在这216件写实动物形玉器中,圆雕玉器共33件,占总数的15.28%;浮雕玉器共183件,占总数的84.72%。浮雕作品远远多于圆雕作品。一方面,浮雕的难度要小于圆雕。另一方面,在这些玉器中,佩饰所占比例较大,摆件较少,而浮雕多在较薄较轻巧的玉器上出现,这些玉器便于随身携带。
双阴线并行构成阳线纹的技法,在商代玉器中较为常见。这种技法在妇好墓中所出玉器上也较为普遍。如动物的眼睛和身上纹饰等,多使用双道阴线。也有使用单阴线刻饰的,主要见于鱼形玉器的鳃、鳍、鳞等。
(三)玉料
殷墟妇好墓发掘报告中并未写明玉器所用玉料。但每件玉器都提到了颜色。大体有绿色、褐色、灰色、白色、黄色等。进一步细化,有绿色、深绿色、浅绿色、茶绿色、墨绿色、黄绿色、褐色、深褐色、浅褐色、黄褐色、米黄色、淡黄色、白色、乳白色、灰色、灰白色。有些玉器上面带有褐色、黄色、黑色、白色斑。还有一些玉器是杂色。如果进一步详细观察,并使用科技手段分析成分,或可鉴定出玉料产地等信息。
(四)穿孔、榫
妇好墓写实动物形玉器上,绝大多数带有穿孔,以便于穿绳悬挂、佩戴;还有一少部分带有榫,以便于插放。其中相当一部分动物形玉器的眼部即为一圆孔。其他还有在头部、下颌、颈部、耳部、四肢、臀部等部位穿孔的情况,不一而足。某些圆雕作品有在身体某些部位上下穿通的贯孔,如头部、颈部、下颌等。
三、动物类型的统计及相关问题
在妇好墓所有写实动物形玉器中,兽类形象共34件,占总数的15.74%;鸟类共49件,占总数的22.69%;爬行类共2件,占总数的0.93%;两栖类共4件,占总数的1.85%;鱼类共121件,占总数的56.02%;虫类共6件,占总数的2.78%。
从以上数据可见,鱼类在这些玉器中,所占数量最多,达到了半数以上,其次是鸟类、兽类。而虫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寥寥无几。
由此看来,鱼类在殷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得到关注。由于易朽程度的不同,殷代墓葬中常常可见随葬兽骨,而很少见鱼类及鸟类骨骼,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常作为随葬品出现于墓葬中。殷墟遗址濒临洹河,渔猎资源丰富,加上捕猎工具和捕捞技术的成熟,获得鱼类并非难事。商代晚期,六畜已经俱全,但饲养家畜的成本较渔猎还是相对较高。妇好墓中出土玉器中,有鸬鹚形玉器2件,而鸬鹚俗称鱼鹰,是擅长潜水捕鱼并以捕鱼为生的鸟类,很可能在当时已经被商人驯养用以捕鱼。另据《禹贡》和《逸周书》记载,水产品在商代已经成为重要的贡品和商品[1]。而鱼作为象形雕刻成为玉器,并随葬于妇好墓中,一方面是由于在生活中较常见,另一方面可能也寄予了某种美好含义。
妇好墓玉器中,有两件“象”形玉器。如今的象生活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云南南部等热带地区。而在武丁时代的一条甲骨刻辞说,打猎时获得一象,因此殷墟的象应是当地土产的[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也指出,近五千年期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种类[3]。当时殷墟地区的气候,应该至少是常年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此外,观察妇好墓所出的写实动物形玉器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有一些在当今已属珍稀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鹤、虎、象、鹿、猫头鹰(鸱鸮)。这说明在当时,生态环境应是相当优良的。
墓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