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摄影随笔专栏
完美曝光——宁欠勿曝?向右曝光?宁曝勿欠?(三)

完美曝光——宁欠勿曝?向右曝光?宁曝勿欠?(三)

作者: 摄影狗的咸鱼日常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3:28 被阅读0次

Hello~大家好,我是狗菌。上一篇中讲到了宁欠勿曝和宁曝勿欠,其实这是针对数码相机和胶片来说的,那么就来看看两者的区别。

CMOS和胶片

如果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似乎跟网上讲的也没什么区别,OK,那么接下来讲的绝对是高潮,为什么对于数码相机宁欠勿曝,而胶片则完全相反呢?这是由于两者的成像原理不同导致的。

目前数码相机的主流是CMOS图像传感器,CMOS将光信号转变为模拟信号,模数转换器ADC再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记录下来,最终得到了数字底片,即RAW格式文件

影响RAW文件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那是不是数码相机的宽容度越高越好呢?显然并不是,眼尖的朋友一眼就能发现佳能顶级全画幅5D4,宽容度仅排倒第四,画质会很差???

相机宽容度像是眼睛,能看到很高的动态范围,但是能不能完美的记录下来却是相机芯片干的事,用宽容度来衡量相机出片画质是不对的,再高的宽容度也要有相应的处理能力才行。

相机芯片的核心就是前面提到的CMOS和ADC,全画幅和残画幅画质的差别主要在于CMOS的尺寸不同,CMOS尺寸越大,画质自然越好。

ADC用于模数转换,目前主流数码相机的ADC都是14 bit的,可能有误,意味着可以记录2^14种不同的光强信息,即14 EV的动态范围。

如果相机的宽容度在13 EV左右,使用14 bit ADC是没有问题的,仍然有1倍的余量; 但是如果某相机的宽容度为14 EV,仍使用14 bit ADC,那就属于满打满算,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量化噪声影响,所以最好使用15或16 bit ADC。

图中尼康相机的宽容度都超过14 EV,很可能采用了15或16 bit ADC,但是找不到相关资料,所以接下来还是以14 bit ADC相机为例讲解。

最开始的时候,数码相机的CMOS输出信号与光强呈线性变化,但是人的眼睛感觉到亮度增加一级的时候,光强将增加一倍。如果按照线性方式编码,大量的二进制编码将用来记录高光,而少的可怜的编码用来记录中间调和阴影。

14 bit ADC相机能记录14 EV的动态范围,那么第13~14 EV用2^13个编码值,第12~13 EV用2^12个编码值,以此类推,到第0~1 EV只有2个编码值,图像阴影怕是要出现马赛克。

所以需要对CMOS输出信号在模-数转换时做一种变换,使得较暗的分区占有的编码量级多一些,较亮的分区占有的编码量级少一些,从而不至于使图像阴影出现马赛克,也使亮部占有的量级刚好满足人眼的最大识别能力。

文件Gamma是表示这种变换的度量参数,一般情况下,当用于Gamma矫正的值大于1时,图像的高光部分被压缩而阴影部分被扩展。

经过Gamma调整后,数码相机的CMOS输出信号与光强呈非线性变化,可以看到较暗的分区占有的编码量级增多了,但是跟较亮的分区比起来还是差很多,所以暗部细节不如亮部细节细腻。

为什么相机噪点总是出现在阴影,高光却很少会有噪点出现?为什么白天拍照感觉还不错,一到晚上画质就这么感人,尤其手机拍照?

因为用来组装阴影的编码量不如用来组装高光的编码量多,编码量不足的情况下,暗部渐变自然没有高光渐变细腻,就有可能出现色彩断层、马赛克、噪点等一系列画质问题

一旦光强超过14 EV,超过的部分将会以满阱信号表示,即出现信息缺失,所以过曝会导致高光大量信息缺失,拉不回来,片子非常难看,但是欠曝的话阴影总归会有信息记录。

胶片是用卤化银晶体来作为感光材料,AgX在光的作用下生成银颗粒,生成银颗粒的量与光强成正比,银颗粒的量增加一倍,最后得到的片子将亮一级,所以胶片的记录方式符合人眼的视觉原理,也就不需要做什么Gamma调整。

仔细观察胶片特性曲线,只有中间CD这段,胶片对光线的响应是线性的,而始端和末端则是非线性的,这就是胶片和CMOS的不同。

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AgX没法进行反应,同样胶片上也不会记录任何信息,只有当光强超过胶片的曝光量阈值,克服AgX的惰性,胶片才开始感光,所以欠曝会导致阴影大量信息缺失。

在光线很强的情况下,AgX基本反应完全,但是并不会像CMOS一样,超过2^14就无法记录信息,毕竟还是会有没反应完全的AgX继续反应,所以高光之间仍有一定的区分度,不是死白一片。

所以对于数码相机和胶片,两者对于高光和阴影的表现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数码相机宁欠勿曝,而胶片却宁曝勿欠,那么胶片的宽容度是不是就好过数码相机呢?

其实胶片的宽容度不一定有数码相机高,但是对于相机,高光只要过曝就歇菜了,而对于胶片,高光过曝上的表现并没有相机那么惨,所以造成了胶片宽容度比相机高的错觉,这应该是把高光表现能力和宽容度的概念搞混淆了。

可能有人不信,觉得胶片的画面非常细腻,画质非常好。这是毫无疑问的,35 nm的胶片能包含数十亿的AgX颗粒,其中每一个颗粒都能记录信息,极限情况下,胶片能记录数十亿的信息。

反观现在全画幅数码相机,拥有3000万左右的像素,极限情况下仅能记录3000万信息,跟数十亿远远没法比,所以画面上肯定不如胶片细腻,但是这跟宽容度又有什么关系呢?没关系!

这一篇主要涉及纯理论知识,比较难懂,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完美曝光——宁欠勿曝?向右曝光?宁曝勿欠?(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hk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