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 | 公众号:九号放映厅(ID:NO9movie )一个有点意思的影视原创公号。
自从去年小李子拿到了小金人,全国90%的公众号都在担忧今天的选题。但奥斯卡居然闹出了史诗级别的乌龙:颁错了最佳影片奖。
颁奖人沃伦·比蒂拿错了信封,把本应是《月光男孩》的得奖一开始错颁给了《爱乐之城》,目前计票方普华永道已经给出官方致歉。
除了这场隔着太平洋都能感受到的尴尬外,网上更多的人对这个结果给出了七个字:“奥斯卡政治正确”。
“奥斯卡品相”?
通常,我们评价一部电影,会有“看起来就是冲奥品相”的说法。
在谈论奥斯卡是否政治正确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奥斯卡本身。
奥斯卡全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非教学机构,其成立于1927年,正值一战结束的后十年,百废待兴。
彼时米高梅公司总经理Louis B. Mayer提出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以及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
192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第一次举行了颁奖典礼。学院的承认,代表的就是同行的认可。
时至今日,奥斯卡早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奖项,但它终究是美国学院奖——欧洲的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才是世界性奖项。另一方面,又因为美国行业国际化程度之高,使得奥斯卡又是全世界的。
成立至今,学院会员已有6000多名,奥斯卡奖项也正是由这6000多名会员用绝对民主、直接选举、一人一票的方式评选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一入行就能参与评选奥斯卡,必须“有所成就”才能加入“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就认为:“奥斯卡没有整体意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是一个联谊会,奥斯卡就是电影艺术家的一个大party。”
注意,这不等于奥斯卡儿戏。奥斯卡之所以有今日的影响力,还在于它的规则严格和公正。
首先,评选奥斯卡的的影片必须有过公映,这就拒绝了闭门独乐的精英奖评选。
其次,奥斯卡评选分初选和复选。初选阶段,会员根据领域,各选各的,比如导演组选导演的提名,演员组选演员的提名。除了最佳影片——这是大家一起投的。
艺术家们投完票后,就交给普华永道进行计票,选票结果由警卫人员真枪实弹守护。也正因此,就今日搞出的乌龙,普华永道已经出面致歉。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曾说:“奥斯卡规则中没有半句话规定某个题材会受到特殊照顾,但你若长期跟好莱坞打交道,就很容易感知这些无形的东西。”
这就是今天说的“政治正确”。最佳影片作为奥斯卡中最具含金量的奖项,更能看出个所以然。
一般而言,奥斯卡喜欢什么样的影片呢?你可以发现三个答案:
一,奥斯卡最喜欢励志片
二,奥斯卡最喜欢传记片
三,奥斯卡最喜欢描写心理或身体残障的题材
这样的举例从《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等最佳影片可见一斑。
具体到奥斯卡品相,首先指的是它有大格局。去年的最佳影片《聚焦》,以一家报社的深度新闻部,带出了整个社会严肃新闻衰败的事实,反映的是新闻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的困境:深度报道遇到短平快的网络时代,注定了寒冬。
于是,《聚焦》拿到最佳影片,代表的是对严肃新闻业的挽歌,同时也是赞歌。
一般而言,艺术和商业总是不能苟合,但也有例外。《泰坦尼克号》《魔戒3》就是奥斯卡中的另类。它们都是势不可挡的商业片,也横扫了奥斯卡。
再比如,政治意味更浓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9年颁给了《入殓师》,它根本无关政治性,完全成全于艺术高度。
总体而言,奥斯卡是相对稳定的,这正是它跨越数十年,仍然保持极大影响力之所在。一人一票的精神,造就了今天价值观稳定的奥斯卡,也注定了奥斯卡不是精英品味,而是力趋平等的结果。
《月光男孩》还是《爱乐之城》?
回答最开始的问题,《月光男孩》拿到最佳影片,与其说是“政治正确”,不如说是题材优势。
很多人之所以认定《爱乐之城》,有着相当直接的理由:太美了!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才华洋溢,85后,年仅32岁!已经有着娴熟的技巧和自成一体的风格。就在今日,他还成为了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
那么《爱乐之城》讲了什么呢?
爱情和梦想。
这是全人类的追求。
“这部电影献给追梦人。”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初衷如此。“生活给不了你的,电影给你。”这就是《爱乐之城》的理想主义。
所以,影片告诉你坚持梦想就一定会成功,而野心大于爱情的分手戏也不全是悲伤,因为他们彼此都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但是,若要充分欣赏《爱乐之城》,就必须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好莱坞。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在此回归电影的造梦功能,《爱乐之城》致敬的是《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追忆的是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这也是开奖之前,《爱乐之城》备受期待的原因。2012年的《艺术家》,同样不太像以往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而它作为一部默片,指向的是文艺青年的怀旧之歌。
相比之下,《月光男孩》就显得沉重了。
这是一个男孩寻找自我的故事。并且,你会发现,这场成长可以代入任何一个人。你,我,我们都可以。
《月光男孩》作为一部全黑人主演的电影,无关苦大仇深的种族问题,反而聚焦于一个黑人同志男孩的成长,但背后隐含的问题跨越种族、跨越性别,上升到了人生的永恒自我。
就连片名《月光男孩》都有一个十分意味深长的由来: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白人老太太看到了,高兴地叫他blue,他却拒绝了这个称号。
因为,“你得自己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活给不了你的,电影也给不了你。”这是《月光男孩》的现实。
它有不好的地方吗?当然有。导演巴里·詹金斯作为一个王家卫粉,影片多处致敬王家卫,色调、镜头都能感受到王家卫式的情绪,剪辑极具风格。然而,两部影片相比之下,拿了最佳导演的《爱乐之城》毫无疑问有着更加高级的技巧。
但今日,《爱乐之城》输给了《月光男孩》。
然而,“最佳”永远没有客观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最佳”,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奥斯卡。
我们评价一部电影往往有着不同的维度,除去因个人审美和经历产生的喜恶之外,价值标准却是绕不过去的,“技术和艺术都有标尺,价值高低由历史评判”。
《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的比赛,远未停止。
撰文/九姨没有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