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了几则小视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纷纷在各地的包公祠拜祭,并委屈地痛苦地嚎啕大哭、流泪,嘴里也念念不已,似乎在向包公倾诉着冤情,宣泄着心里的悲凉。
以前常见人们烧香拜佛,求财求官求平安,现在改拜包公了,而且人数还不少,这是为何?
想解开这这个现象,那还得普及一下包公这个历史人物的知识。
包公又称包拯,中国古代十大忠臣。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 、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世间盛传的“包公怒铡陈世美”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其大作。
诸位看官,说到这里,心里大概也就明白了:显然是这个社会存在着大多不公平,所以才有很多的普通(基层)群众,去包公祠去诉说现实中,所蒙受的种种冤情,并哭诉着、心中祈盼包青天再现……
尽管包青天做古多年,没有可能在当今的社会中,替普通群众做主,并主持公道,可为什么还是被人们渴望呢?
话说一遍,其义自明,说多了,还怕被锁,心中戚戚然,不胜自怜。
基层人们的心里取向,不也就映射了清末的一个社会怪象:“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吗。
其实,古时清朝官场衙门很腐败。
古时为民办案的地点(呈八字形,以今看来,就是来钱之意喽)。
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即道出实情:既然有道理,但是没有钱,那就不要进来办案!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清政府的官场也是腐败不堪,到处都是官官相护,钱权结合的现象,那里有下层民众打官司,诉求公平的地方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着许多内在的东西。说真的,居庙堂之高的人,应该到了自我警醒,真正去忧其民的地步了。
屋外,本该春暖的季节,却下起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寒雨,让我的身体又有了彻骨的寒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