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孝肃公祠,简称“包公祠”,是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专祠,自始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现存包公祠是清末重臣、合肥籍人李鸿章于公元1882年捐银二千八百两修复的。解放后又经政府多次修缮,1961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保存着包拯及其家族大量的文物、史料。此内现有古典四合院式正殿、东、西两侧厢房及廉泉井、流芳亭、包公故事蜡像馆、回澜轩等建筑。本集介绍的是“回澜轩”-包拯历史文化长廊。
下图、阵雨初晴后的包孝肃公祠
下图、包拯历史文化长廊,位于包公祠西侧,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又名“回澜轩”。院四周是一圈围廊,廊内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金木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选取了包拯生活的北宋时代背景,对包拯的一生传略予以了详尽地表现,真实地再现了他忠、孝、刚、廉的一生。
我来到长廊时,又是一阵急雨骤降,好在所有展品都在廊内,却也风雨无阻,任我独自一人徜徉其中。。
下图、右起:1、包拯绣像、2、包氏受姓始祖胥公(申包胥)之像、3-7为包氏十二祖像部分
下图、彩金木雕的包公生平壁画。此部分标题为:少存壮志、读书尽孝
下图、此部分标题为:安疆偹边、居安思危
下图、包拯历史文化长廊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但由于大雨倾盆,整个回澜轩内只有我一人,在青灯下独对包公。
下图、此部分标题为:社稷名臣、俎豆千秋
下图、这是《包拯历史文化长廊》影壁后面的《合肥包肃公祠变迁碑记》,全文请看本文“附录一”。
下图、庭院内雨脚如麻,豆大的雨点敲击地上的青石板,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下图、临别时、再看一眼风雨之中的包公历史文化长廊
下图、回澜轩 沈鹏题 对联:風虎龍雲幾多過客 琴心劍膽一介包公
下图、走出回澜轩,归途两侧是密密的竹林,遮天蔽日,由于是风雨天气,使得这条甬路漆黑一团,如同没有照明的隧道一般。但见:骤雨倾盆一径路,乌云染墨万竿竹。穿林打叶声如鼓,满目漆黑水浸途。
附录一
《合肥包肃公祠变迁碑记》(标点为本人所加)
吾邑古属庐州,先贤包孝肃公拯之桑邦也。公以宋真宗咸平二年诞扵东乡故里;仁宗嘉佑七年逝扵开封,享年六十有四。先是,公扵皇祐五年知庐州,与兴化寺仁岳和尚友善。公逝后四年,仁岳辟寺内西偏屋为祠,奉祀公遗像,是为孝肃公祠之始。其后九百余年间,历经兴废、迁徙,考诸史乘,略叙其荧荧大者:宋乾道八年,知州赵善俊大修学校,新马忠肃、包孝肃公祠。后百年,元至元年间,总管府同知拝柱修包公祠,另捐资修包公书院。迨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改建城南濠水岛上佛寺为包公书院,公早年城内读书处曰:香花墩。邑人乃移用此名於岛迄今。嘉靖十八年,御史杨瞻巡视庐州,蒞香花墩,修葺包公书院,为隔岸村居包氏后裔建包公祠。乡人岁时祭祀,香火三百余年绵延不绝。至清咸丰初,太平军起,书院、祠宇悉毁扵兵燹。光绪八年,直隶总督、邑人李鸿章捐银二千八百两,嘱光禄寺署正邑人张文燕董其役,知府黄云协办,鸠工重建。祠成,李鸿章撰文记之。公元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市人民政府屡拨专款修缮。一九九九年,邑人隆重纪念公之千年冥诞。包公祠全面大修,殿宇焕然一新。今当盛世,河清海晏,香花墩上,俎豆千秋,将共日月而同辉也。
乡后学 许有为 沐手恭撰 许云瑞 书丹 公元二零零二年 岁次壬午仲春之月 吉旦
编后感
用一千年前封建时代的清官包公的事迹,来教育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官员或非党员官员,用句东北话说:好使吗?
那些党纪国法都不怕的贪官,你就是花钱请他来包公祠参观、学习一千次,也不会使他改邪归正。要是让他自己花钱买票,他就更不会来了。
不要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今,能称得上是“君子”的官员,应是凤毛麟角一样珍贵了吧。
包公就是一例,中国历史几千年,大小官吏多如恒河之沙,过江之鲫,不是才出了一个包公吗。
为什么人民敬重包公?答案大概有N种。但我相信,以此为题问问那些贪官们,他们是答不出来的。
也有脸皮厚的,甚至会有洋洋万言的答案。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全文完
原题:(原创)雨中游“包拯历史文化长廊” 2014-11-11 20:29 发表
2018.12.31 阅读(401)| 评论(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