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道德经》第1天2022年2月16日
第1章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1),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无名(3),天地之始;有名(4),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6);常有欲,以观其徼(7)。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8)之玄(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它并非普通意义上的“道”。“名”,也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它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名”。“无名(无形)”是世界开始的状态。“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常消除欲望,便可观察到世界万物的奥妙;常常有所企求,便可掌握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无名”“有名”同出于“道”,只不过表现形态不同罢了,但它们都奥妙无穷。真是奥妙无穷呀,认识到了这一点,离洞悉并掌握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就不远了。
【注释】
(1)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2)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表述的意思。
(3)无名:指无形。
(4)有名:指有形。
(5)母:母体,根源。
(6)妙:奥妙。
(7)徼:(jiào),巡行,规律。
(8)谓:称谓,意指。
(9)玄:黑红色,引申为“玄妙深远”。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一书《道经》的总纲。它围绕“道”展开,主要涉及“道”可否言说,其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如何,如何认识和把握“道”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认为,其所阐述的“道”与一般人所说的“道”不同,既不可以言说,同时又是可以言说的。这是因为“道”具有“无名”和“有名”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有名”之“道”有形迹可循,是可以言说和易于感知的。“无名”之“道”无形、无声、无迹,为感官所无法直接感觉和难以感知,是不可言说的。人们只能借助于对“一”的描述,来说明它无形、无声、无迹,是我们的感官所无法感觉,因而是不可描述,无法指称和没有名称的。由于“有名”之“道”有形迹可循,可以言说和易于感知,所以人们只要“有欲”,即有奉行道的欲望,即可认识和把握“有名”之“道”。而由于“无名”之“道”无形、无声、无物、无象,不是任何事物和不可言说,为感官所无法感觉,难以感知,所以人们只有不通过感官和描述才能体会到它的存在,认识和把握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无欲”,也就是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干扰,放弃一切有悖于“道”的私欲和物欲所支配的行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心中不存任何不合乎“道”的欲念和意念,通过玄思冥想,才能最终领悟“无名”之“道”的存在。
【举例】
轮扁斫轮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字叫作扁的工匠,他十分擅长制作轮子,所以人们习惯以“轮扁”相称,也因为他的技艺很高超,就被征召到齐国的王宫里去服务。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他见到齐桓公读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不禁感到好奇,就先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小心地走到堂上去问道:“敢问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齐桓公回答说:“这是圣人的书啊,里面写的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么,圣人现在都还活着吗?”齐桓公慨叹一声:“可惜啊,他们早就不在喽!"轮扁听了若有所思,顿了一下说道:“既然这样,那么您现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齐恒公听到轮扁这样胡说。勃然大怒,呵斥轮扁道:“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子的人怎么能妄作议论?怎么能说这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呢?你来说说看,要是说得有道理也就罢了,不然的话,寡人马上就杀了你!"轮扁见到齐桓公这样震怒,禁不住吃了一惊,但是随即镇定下来,很认真地说:“我是从我做的事中亲身体验出来的。您看削木头做车轮子这种活儿吧,如果动作慢的话,虽然省劲儿,但是做出来的轮子不牢固;如果动作快的话,尽管很辛苦,但是做出来的轮子却不符合规格。只有在不快又不慢的情况下,才能得心应手,做出最好的轮子来。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然而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把其中的体验明白地告诉我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所以我现在都七十岁了,还得自己一个人出来做轮子,我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这份手艺传给别人的,等到我死了,我的手艺也就跟着我一同进入坟地了。像圣人的书,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那些圣人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所领会出来的精妙的道理,并不能够如实地写在书里面,至于那些不可传达的精髓,已经同他们一起死掉了,所以他们在书里留下的都是糟粕啊。”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这一番解说,觉得确实很有道理,因而也就没有再怪罪他。上面就是《庄子.天道》篇中所记载的“轮扁斫轮”的故事。轮扁虽然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平民,但是他所讲的道理却是极其深刻的。这里面就体现出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能够讲述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最精深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