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能统领大局,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直系军阀吴佩孚、奉系张作霖、皖系段祺瑞。
军阀混战
(一)皖系
当时非常具有政治声望的是:皖系首领段祺瑞。他是续唐绍仪后的第二位总理,又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
此人什么都好,就有一点:好战。
袁世凯死后,西南各省并不服他,不服怎么办?段祺瑞想要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但是他手中的兵不够。于是,他极力主张参加世界大战,参战就可以借钱,有钱就可以征兵。
总统黎元洪,不同意。
1917年5月,段祺瑞手下的皖系,以每小时五角大洋的报酬,雇佣乞丐和游民组成公民团,聚集包围国会长达十10小时,甚至殴打议员,企图强迫国会通过通过参战案,真是流氓手段!
当时人们厌恶战争,这个行径引起了全国人民舆论的不满。此时又有报纸曝光,这位“六不总理”向日本借了1亿元。众议院宣布该借款无效,并且暂缓讨论参战案,黎元洪趁机罢免了段祺瑞。
【插曲】辫子军的统帅张勋,什么是辫子军呢?那时候的人都剪头发了,什么人留辫子呢?对清朝统治仍抱有幻想的人。他以调停为名,率5000名辫子军入京,却趁机将黎总统轰下台,恭请宣统皇帝傅仪复辟。
段祺瑞以【保护共和】为名,率兵打败了张勋,重新掌握政权。随后又以【再造共和】为名,解散了旧国会,组建参议院。没人束缚的他,放手向日本大肆借款,1917年8月到1918年9月,仅一年的时间,借款额就高达5亿元。这些钱都用于招兵买马和打内战。而不论是参议院,还是后来新组建的【安福国会】,肥缺都被段祺瑞的人垄断了。这样让其他军阀的人,怎么会有升官发财的机会呢?
(二)直系
于是1920年5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从云南迅速北上,走到洛阳,爆发了直皖大战。同时,大肆渲染段祺瑞与日本间的亲密关系,这引起了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全国人民,强烈不满,皖系大失人心。
恰好此时,奉系张作霖发现,下发军费不足,本应550万元,实收却只有180万元。而这一切竟是段祺瑞的头号谋士——徐树铮所为,他将军费挪用,招兵买马和组建新国会。一怒之下反皖助直。
皖系倒台后,吴佩孚上台,搜罗钱财,一下子就扩充了六师人马了。政府里充斥着拿钱不做事的顾问、参议、和领干薪的姨太太。而对于非直系的军队、人员,一概不管!
1921年初,军费积欠八九个月,催款的电报,就像雪花片似的往北京飘。可就是没有用呀,催不到钱。
文明点,北京城内的参谋、陆军、海军组成了【索薪团】,发电请求政府救助饥寒。大冬天的北京城,那个冷,没钱怎么过日子,炭都烧不起。
参谋部的领导也是个明白人,看清一切,主动请求解散了参谋部,没钱的领导,带不了兵。
武力点的,比如冯玉祥驻扎在信阳。直接截留了铁路公款,报纸上夸张的漫画是冯玉祥拦火车。

更恶劣的是湖北、江西等地,军队哗变到处烧杀抢掠,连外国人的商店也不能幸免。
其他普通公务员更是哀嚎遍野,终日围着国务院讨钱。因为欠薪,所以各部门都消极怠工,日常业务基本停摆。总长、部长,因员工讨钱而辞职。那会当官都被称为【灾官】,说谁当官都是骂谁,欠一堆债呢!
蠢欲动的外蒙古看国内一片混乱,在1921年2月宣布独立。北京政府希望奉系张作霖出兵,拼凑了军饷300万元给他。然而,张作霖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丧失。直奉两系矛盾已久,面合心离,最后吴佩孚用六天,击败了张作霖,奉系退出北京。
(三)总统岗位的竞聘
当时的直系首领曹锟,也想当总统,但直接逼宫,难度有点大。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他逼退了总统徐世昌,迎接没有实权的黎元洪复职。
黎元洪就职后,没日没夜的被讨薪的人包围。1923年6月,军警单位、公民团、国民大会代表每日在门口讨薪,到午夜才离去。可没有实权的黎元洪,哪里能收来钱粮?不得已,弃官离京。
其实,黎元洪是有钱的。北京崇文门税收监督是公认的肥缺,这部门每月收入30万元,黎元洪要抽走10万元。其他部门,凡有利可图,他都不放过。攒了点钱,一个家族日常开销那是几辈子都花不完,但是这些拿去养军队,那是一个月都养不起。
当个官没有钱,还不如下海赚钱。下台以后,黎元洪转向了经营工商业。靠着当官时候的积累,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有60多家,投资额高达300多万元。
他的日常生活,也是很奢靡的,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在天津,请孙中山之子孙科吃饭,问起孙中山在上海每月开支多少?孙科不好意思讲的太少,说一千多元。黎元洪惊讶的说:“一千多元怎么过,我平均每月的花销都在5万元以上。”
议员,吃这口官家饭,个个都不傻!对于直系首领曹锟的野心,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当时很多议员纷纷谴责直系军阀,说他们驱逐总统。
当时议员有2条路,一是去天津追随黎元洪,不过这个总统很小气,给的钱不够养活议员。二是去参加孙中山的【非常国会】,但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争来斗去,多数议员还是选择了第三条路,留在了北京,等待新总统的选举的肥差。
黎元洪走后,曹锟能否当总统,全在一个钱字。当初曹锟参选副总统,出价为每张选票2000元,这个买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可世间的事情,总是有很多枝节,才使得这树木繁茂,生动多彩。在大字报上,突然发布一条花边新闻:《曹锟以10万元纳伶人做妾》。人们认为一个戏子,值50个议员的身价,都纷纷拒绝出席选举大会,即便派军到处抓人投票,最后选举人都没凑齐,所以第一次选举无疾而终。
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布贩子出生的曹锟下了血本,以每张选票5000大洋的重金贿赂国会议员。加上出席费、招待费、补助各政党的党费,于1923年10月当选大总统,总共花费1350万元。
相比于袁世凯办派军警拿枪逼着议员投票,这位总统采取贿赂选举的方式。而且有些人即便拿了钱没有投票,曹锟也没用对他们采取报复措施,既然当选的目标已经达到了,有些事情就不要太计较了,倒不是曹操那样呲牙必报的主。
就选以后,他下令人们为他举行就职庆典,有些地方故意敲丧钟、戴黑纱,把庆典搞成丧仪。时代人之大胆、率性,时至今日看来,仍让人震惊。
不管怎么样,曹锟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的。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曾企图说服曹组织政府出面平息,但是却被其拒绝。
(四)富裕的议员
以前中国人要么就是投胎好,要么就是马上得天下。一旦政局稳定,平常人想要当皇帝,几乎就没有可能。
可此时不一样了,帝制已经被推翻了。无论是大总统,还是其他的官职,都由议会选举产生,议员也就成了拥有实权的肥差。当时的国会议员薪水为每个月500元,相当于半套四合院的价格。也就是只要两个月的薪水,你就能在北京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四合院。
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呀。有人便打起了投票权的主意,谁给钱票就投给谁。袁世凯当时为了就选正式总统,拿出了300万元,以每张选票5000-8000元收买议员。所以行贿选举这件事情,并不是由曹锟首创的。
当时议员来钱太快,终日花天酒地,吃喝嫖赌。他们整日在外吃喝,原来北京寻常酒席不过八元十元,被哄抬到20元以上。
(五)流水的内阁,借债度日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曹锟之流都贪谋总统之位。各派系相互争权,政坛更迭频繁,13年内就有38届内阁,几乎一年三届,最短的只有6天。
那个时候政权之所以更迭如此之快,也是因为想上位的人只想到了权力,也没有想到了职责。
袁世凯在位时,还能够从各省收取一些田赋,其他的收入则是关税和盐税。在1921年以后,关税几乎用来交付外债和赔款。当时内战频繁,各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军权,截留盐税和田赋。1922年,盐税收入8600万元,交给清政府的只有4700万元;1926年情况更糟,盐税收入3700万元,给北京的只有900万元。
袁世凯那样老辣圆滑之人,都无法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当年袁世凯统治北京政府时,就已经陷入财政危机,下令银行停止用现银兑付钞票。
时任中国银行的上海经理宋汉章认为,如果停止兑付银行信誉无存,必然破产。但是又不能明着拒绝政府命令,便想了一个巧招。由银行股东聘请外国律师接管银行,再由律师委托宋汉章等人继续经营。清政府对外国银行无可奈何,使得中国银行照常兑付现银。以前银行周天是休息的,那次破天荒连星期天也开门,结果一周就平息了兑付风潮。(这个宋汉章是个人物,关于他的故事,会有一篇专文)
其他人上台后,发现是一个烂摊,更是两眼一抹黑。而且新政府往往不承认前任的债务,导致很多银行放政府债收不回来,因而破产。
那些交替上台的人发现,北京政府财政极其困难。他们打点花费,获得选票,可不是为了上台送钱的。无论是袁世凯、段祺瑞,还是后继者,都靠借债度日。
从1912年至1926年,共举借外债12亿元,借钱的都怕还不了钱。咱们这个时代银行喜欢拿房产做抵押,那年代房子并不值钱,全部都用关税或盐税作担保。
自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是花钱的时候,外债并不好借。因此从1912年至1926年间还发行了61亿的内债,以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债。
(六)外资的输入
当时北京政府每年的支出,有4/5都用于还内外债的本息、军费开支。政府并没有什么资金,可以支持本土企业、中国经济。支撑那时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的资金来源,反而是外国资本。
从1914年到1931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不断攀升,从10.7亿美金到24.9亿美金。当时中国的煤炭、铁路和制造业,都被各国直接或间接控制。人们如果强烈反对,就找个中国人当门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欧美列强也卷入了欧洲战场,所以对中国展开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是——日本。如果你以为列强对中国的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经济发展,那你就大错特错。他们的一切投资,都是为了谋求自身更大的利益。
举个例子,日本通过借款控制了中国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规定该公司40年内要出售给日本上等铁矿石1500万吨、生铁800万吨。当时世界大战期间铁价暴涨,生铁的最低市场价,是每吨160元;然而日本的收购价却是每吨120元,仅这一项就损失1亿多元。
还有导致蔡锷反袁的导火索——丧国辱权的《二十一条》,要求政府聘用日本教官,并将山东、满蒙、长江、福建等特殊处理。实质就是要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5月,日本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若不答应就全面开战。当时国家积弱,多次上过战场的袁世凯知道,这场仗输多赢少,故而签订了修正案。在实际执行当中,袁世凯百般推诿。没多久,袁世凯倒台,日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袁倒台后,日本又和新继任者段祺瑞勾搭上。当时各省都掀起了护法运动,段祺瑞要扩编军队,可惜手中没有钱。而日本非常慷慨大方的向其借款,此后,无论是铁路、矿山、工厂的各项税收,都被皖系以各种名目抵押或担保,使日本在中华拥有了种种特权。
但是这些做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比如,日本政府曾建议中日合办钢铁厂,开凿江苏凤凰山铁矿。当时协商双方各投资2500万元,中方的资金有日本垫付。当时的农商总长张国及淦拒绝签字,无论是日本公司跑去威胁,还是段祺瑞派人送去行贿款200万,都不好使。
日本政府为何投资中国?当然是有所图谋的,既能够获得中国的矿石、廉价的劳动力;又能够向中国政府借款,获得高息。
此外,日本政府还拼命进行经济渗透,抢占中国市场。
当时一直倡导实业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是,始终无法与发展成熟的日本工业进行对抗。比如棉纺织业,中国既无廉价的原料、没有足够多先进的机械设备和专业的人才。日本的棉纺织品却低价高质,最终压过印度、英国,一度成为中国棉纺织品最大的输出国。
1923年,原棉产量低,价格上涨。为了保证国内供给,华商纱厂要求禁止出口。起初北京政府批准了这一请求,然而遭到了日方的强烈反对后,最终北京政府只得取消禁令。
国家衰落,就没有话语权。在不能保证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却要供应他人,何其悲哀、无奈......
(七)工商业发展
其实北洋政府,还是有做一些事情的。在1913年到1915年,由张骞担任农商总长,此人曾是晚清的状元。他上任以后完成了商业立法,简化开办厂矿的手续,降低和取消了有关的税收,鼓励发展制造业和加工业。他知道官营企业内部贪污腐败,因此,鼓励民营企业,倡导自由竞争。
后来他本身,由于无力挽救政府财政,转而弃官从商。就好像一个人怀有雄心壮志,最后心灰意冷,转换观念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尽人事听天命。在家乡南通创办纱厂、冶铁、轮船、银行20多个企业。
北京政府因为资金匮乏,寄希望于发展实业,通过税收来增加税源,故而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厂。
恰逢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使得民营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有了发展空间。
当然大多还是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为主: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采矿、即交通运输类企业(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行业印迹,如今天的行业是:互联网、汽车、手机)。当时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1984家,投资资本总额约4589万元。创办了新式银行311家,投资资本总计1.1亿元。
一些小地方本来人烟稀少,却因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发展起来。比如江西安源拥有煤矿,汇集了几万矿工,被称之为【小南京】。江西的大庾县也有发现黑钨矿,可以用来制造火炮和特种钢,成了世界上的乌砂贸易中心。
(八)贫富两极的人们
当时最富裕的应该属于军阀和政客。比如曹锟当官后,开设了粮店、被服厂、饼干厂,所有商品都供给军队,并以军用为由,强制铁路局免费运送,牟取暴利。
天津官员王占元下野后,不问政事,专心置办产业。天津租界不满王家的店铺和房产,他每天挂着一长串的钥匙巡视个大马路,被人戏称为马路巡阅使。
而江苏督军李纯,在天津每个月所收租金与利息高达4万元,合计黄金2000两。
当时天津租界里的赌场、俱乐部、赛马场,军阀政客都是常客。曹坤之子一夜之间把5所楼房全部输光。所以在民国时期这些当官的,过的日子那叫一个人间天堂。
相比之下,老百姓就要贫穷的多了。
有不到1%的人在工厂里当劳工,1919年,劳工预计有100-250万人。
劳工也分等级,如果是铁路行业的劳工,待遇和福利都比较好。铁路属于朝阳行业,不但季度发奖金,年终发向双薪,还有员工联谊会等福利机构。子女中小学教育一律免费,并设有扶轮学校专收员工子女。
其他的诸如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如果是临时工的话会比较苦,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还要帮上司和师傅代工,收入8到9元,还随时可能被开除。一旦转正收入达到20多元,若是工龄长或者技术好的,月薪四五十元,还有各种福利待遇。
当时能够当工人,是引以为荣的事情。而路边的街头巡警工资是六元,又没门路没钱的才会去干这行。
但是在民国初年仍然有80%的人口,在传统的农田上辛勤耕作。但是由于农业收益很低,人们逐渐进城务工,熟地被抛荒。
那个时代,由于法律严格限制了女性就业。妻子必须得到丈夫的允许,才能够去从事就业。而且即便她们外出就业,大多也都是出卖体力的劳工。
直到后来才慢慢开始有了女会计,女打字员,女职员。很多还是在家做家庭主妇,兼接着一些活,比如仆役、洗衣妇等;相比如今的女性,收入来源并不稳定。
我是财娘子
说不完的古今风云,道不尽的金银韵事
与我一起打开财富的大门,潇洒任性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