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一些不是大人物的小人生
袁世凯其实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他推翻了帝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曾经统一过中国。可惜,他死了。后来虽然有奉系、直系、皖系,但是这些人都没有办法压制对方,只能打来打去。
对他们争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几个奇葩将军。
(一)张敬尧
比如1918年,北洋政府任命张敬尧,担任湖南都督。这个人就一个特点——贪,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敢做。
先是肆无忌惮的扣了中央盐税,把全省的矿利卖给英国商人,公然种鸦片收烟税。把教育经费消减大半,后来干脆,直接把教育经费全部提作军饷。许多商店的门外都贴着一张声明:“本店被劫一空,无货应市”。他做了非常多恶劣的行为,导致湖南各界人士都没办法忍受,最后发动了“驱张运动”。
张静晓大为恐慌,勒令湖南总商会代筹80万军饷,否则派兵血洗长沙,并且还把商会会长扣押作为人质。总商会没招啊,只能派人在长沙城内外鸣锣宣示,每户抽取一个月的房租,总共筹得11万元。
那个时候,湖南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很多人弃家逃亡。这个张督军,派兵搜查,每个出境者携带的路费不能超过50元。张敬尧虽有数万之众,但他的统治地位,不到半个月,却望风而溃。
赶走张敬尧,掌控湖南军政大权的是谭延闿。他宣布湖南自治,今后省长由湖南人自己选举,不再由中央政府任命,也反对外军侵入湖南,又称之为【湘人治湘】。这在中国是首创,【自治】一下成为了全国时髦的名词,各省纷纷宣布自治。
那么当时制定省宪法时,规定人们有示威的权利。当时的政府发布了很多坑政策,引起了学生的游行示威。谭延闿不能明面上禁止示威,就以学生侮辱士兵为由,在街上殴打学生。这导致所谓的自治,名存实亡。吴佩孚趁机插手湖南自治,这个新方法热闹一时就归于沉寂。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施政者大多心口不一,表面上宣传民主的自治,实际上不过是披了一层外衣,掩藏自己谋权的私心!
(二)石友三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有一个非常具有特色人,外号“倒戈将军”——石友三。这个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还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起初,他由于作战勇敢,又善于带兵,颇受冯玉祥赏识。在1926年南口战争时,他和韩复榘投靠阎锡山,这是他第一次背叛冯玉祥。
五原誓师时又背叛晋军重回冯部,但是冯不再信任他,可能是由于跳槽的日子没有原来的日子好过。但是失去信任的他回去了,日子也不好过,所以在1929年携韩投靠蒋介石,当上了安徽省的主席,这是他第二次背叛冯。
你说当上主席就安生过日子吧,他不!凳子都没热了,他又背叛蒋介石投靠唐生智,用几十门大炮轰炸南京,造成了南京大乱。没多久他唐生智失败,他第二次投靠阎锡山。
中原大战的时候,他第二次背叛阎锡山,回到了冯玉祥旗下。回去没多久,第三次背叛冯玉祥,投靠了张学良。
1931年又背叛了张学良,投靠两广政府,被打垮后,投靠老朋友韩复榘,按说这回该安生了吧?那您可能忽略了他的折腾劲。
没多久,他又跑到天津勾结日本。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联合共产党任冀察战区副指挥、察哈尔省主席。不久呢,他又想投靠日本人,准备反共。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幸运,背部下逮捕,并活埋了,结束了他跳槽的一生。
(三)宋哲元
下面要说的这个人,有大才……
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的西北军被瓦解了,由张学良收编新军。当时谁当这个新军的军长,有两个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他们就是孙良诚、宋哲元。
两人各有优势,一时难分优劣。好在宋哲元有个能干的属下——萧振瀛,这个人用3000大元买通了张学良的承启官,身边的人说好话自然不一样。所以最后当上军长的是宋哲元,可能孙良成并不知道这背后的事情,要是知道了,估计得郁闷死。
新编的军队叫做29军,南京政府每个月给的经费只有5万块钱,吃饭都不够。他们当时分配的驻地是在晋南,也就是阎锡山的地盘。在这个地方,没法抢夺百姓,只好饥一顿饱一顿的,靠着盐水拌饭和咸菜度日。宋哲元多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兄弟们加菜。
当时29军的士兵衣衫褴褛,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一把大刀。这些人背刀也不是因为刀技好,而是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买武器,南京政府也不发。29军在当时的北方,是装备最差的一支部队。
虽然装备很差,但是打了这么多年仗的,经验可不是白长的。1933年长城抗战获胜,29军大刀队的名声,那是传遍大江南北。到了1935年,他们取代了中央军驻地平津,有了河北、平均的财政收入,29军终于摆脱了贫困。宋哲元军权、财权两手抓,迅速招兵买马,扩充为10万大军。军饷、粮饷充足,养的是兵肥马壮。
宋哲元当初跟着冯玉祥带兵打仗,穷日子没少过。他见证了冯玉祥的军队,被蒋介石用糖衣弹收买,导致战败。所以他心里认定没钱,就没有人心。他对部下,除了每月发薪水,还时不时的对师长旅长们发奖金,少的话是一两万,打胜仗高兴了,还随意赠送房屋。
1936年4月,宋哲元的母亲过大寿,那排场摆的,轰动古都。宋哲元所做的事情,当时军阀很多都这么做,他当时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方诸侯啊!
领导沉溺于享乐,下面的人自然也是纸醉金迷。慢慢的29军上阵杀敌的锐气,没了。
在七七事变的时候,宋哲元对大局判断错误,导致准备严重不足。拥有10万雄兵的29军,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下,进了一个大战,都没打就损兵折将,狼狈逃出平津。可是当时发动七七事变的日本驻屯军,才8400人。
这也和29军内心的矛盾有关。过惯了好日子的他们,心里其实是很担心被蒋介石吞并的。所以他们并不希望蒋介石过于强大,这一次的七七事变,他们认为不过是日本军的小打小闹,刚好也可以挫挫蒋介石的锐气。他们希望能够向日本适当妥协,换取自己更长久的生存空间。可惜的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和日本的战败导致平津沦陷,他们失去了立锥之地。
(四)马鸿逵
回族军阀在西北地区,处于半独立状态。他们的统治者是“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这些人呢,在这里称霸一方,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马鸿逵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行军打仗嘛,一般!但是他很会赚钱,而且嗜财如命,每天想的事情就是用各种方式——赚钱。
鸦片、盐、皮毛、捐税、自印纸巾等,都是他赚钱的道。他规定,人们卖牛、羊、骡子都要交30%的税;如果不买只养,一头羊要征25%的税(别以为你养羊不卖,想剪羊毛我不知道,该交税的都跑不了)。卖一石麦子,要征四角。
他还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方法,叫做食盐专运专销。就是不管你用不用的掉,每人每月必须买半磅盐,而且买了不能转卖,这就叫专销。如果谁偷偷的卖私盐,要被鞭挞甚至处死。
征兵这件事情,他也能赚钱。每家都必须出人当兵,有儿子的就儿子当,没有儿子的就雇人当。雇人没有钱?可以去当铺借钱,利息每40%-60%。是的,当铺就是他马鸿逵开的。
而且你去当兵,别的军阀是有军饷,有伙食费,这里没有。不但没钱,还得自备衣服、干粮、火柴和灯油钱。这可不就是搁外面花钱住酒店吗?只是这酒店不要住宿费,吃喝拉撒全自己包,就是要交电费。每天还得操练,随时准备上战场砍砍杀杀。
背景
人们常说听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听起来似乎那个时候经常打仗,但是到底有多频繁呢?举个例子,从民国初年到1932年,仅四川地区,军阀混战就有478次,基本上是每个月打两次。这个频率,比现在的上班族去健身房还高,相当的活动筋骨。
不过呢?这种打仗那不是往死里打。那谁,二狗子拎着个炸药弹,就往敌军里冲,那是电视剧!要是这个打法一年人都死光了,哪还能打个400多次?
当时没有现在人多呀,招兵买马不容易,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牺牲呢?所以打仗啊,都不是说约个时间,大家就开打!
打仗有三步:第一步,先用糖衣弹。你想想都是四川的,对手那里肯定有认识的,比如说亲戚、同学、老乡啥的。找个人牵个线,把对方主事的,或者是有号召力的收买了。咔,刚准备开打,一方倒戈了,ok,战争结束!
第二步,舆论支持。军阀呢,都喜欢把自己说的特占理,什么维护和平啦,推翻列强啦。哎,得先获得获得舆论支持,获取民心!然后你就会看到报纸啊、电线杆啊,到处都是各种宣言、公告。
第三步,拼人数。其实将军的就那么几个,真打起来,还是看谁手下兵多。今天将军带兵帮着桂系打直系,明天将军被收买了,帮着直系打桂系。而穷人和无知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每日只知道打架。
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太频繁了。也许今天打赢了,明天又输了。所以那个时候对被打败的军阀,不会砍头,也不会成为战俘受尽折磨,甚至不会动他们的财产,就像优雅的击剑运动,点到即止。
我是财娘子
说不完的古今风云,道不尽的金银韵事
与我一起打开财富的大门,潇洒任性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