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播出的比赛类综艺《主持人大赛》备受关注与讨论。网友评价,节目的整套流程就像是主持人招聘大会,干货满满、不卖人设、不煽情、公布结果前不插播广告。专业评审敬一丹认为这是比赛本来该有的样子。(《中国青年报》,11月12日)
网友关于《主持人大赛》“干货满满、不卖人设、不煽情、公布结果前不插播广告”的评价正是戳中其他比赛类综艺的痛点——煽情、卖人设、插广告。近年来,比赛类综艺层出不穷,节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鲜有节目再以“某某大赛”命名,也不再有节目会出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因此,当《主持人大赛》以这种形式重回观众视野时,观众不免会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鲜感”,网友不禁感叹比赛类综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然而,比赛类综艺真的只应有这一种模样吗?
多样的需求塑造多种“模样”。不同类型的比赛综艺和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需求则需要节目以不同的形式去满足。类似偶像团体成员选拔的节目,在比赛的过程中,节目组不仅要考察其才艺水平,还要考量其市场价值。因此,此类节目就不能完全根据演播厅内的比赛情况定胜负,还要结合线上网友的投票来评判其人气。在众多观众中,存在一些群体希望了解参赛选手的故事,而讲故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煽情。但是,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选手的这种行为满足了他们的观看需求。
不同阶段的“审美”需要不同的“模样”。其实像讲故事、主持人口播广告在刚出现的时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只不过后来出现的多了,观众也就审美疲劳了。正如康辉所说,“并不是哪一种形式更好,只是每个阶段观众的需求和感受不同。”如果比赛类综艺始终沿用传统比赛的模式,网友应该也不会觉得主持人大赛很“硬核”。相反,长久的审美疲劳会让观众对类似的节目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不同阶段的不同审美要求节目不断改变和创新,尤其是季播节目,在新一季的节目策划中更应根据当下阶段新的“审美需求”创新出新的“模样”。
比赛类综艺都应有的“模样”。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比赛类综艺不外乎围绕“比赛”和“综艺”进行展开。作为“比赛”,无论以何种综艺形式呈现,都要保证其比赛过程的“公平”和“公正”。有“剧本”和“黑幕”的比赛综艺,即便是一时获得了关注,也注定是“昙花一现”。作为“综艺”,无论是何种内容的比赛,都要保证其可看性和可观赏性。观众收看综艺节目的初衷是为了放松,因此比赛类综艺不能真的像竞赛一样搞得紧张严肃,要保证其可观赏性;如若让观众在轻松观赏的同时有所收获,则效果更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