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1】

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1】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07:42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是熊逸先生的思想大作,熊逸先生是一个思想隐士,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那种,我最开始知道他也是因为在得到APP上,发现了这么一个人,我之前也在自己的导读当中,导读过他的两本书,《一切心法王阳明》和《纸上卧游记》,我觉得他的书有四大特点,第一大特点,就是坚持自己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第2大特点就是它的论点都有充分的论据,而且逻辑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对论点的论证极为缜密。

第三大特点就是书很接地气,这种接地气,一方面表达在他的语言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另外一方面他使用的一些词汇是跟我们当下流行,或者说大众所熟悉的词汇也密切相关,第四大特点就是在他的著作当中你可以发现很多其他的优质书籍,因为他对一个观点的思考或者说一个观点的论证,往往是调用了他所阅读过的那些经典好书来做系统论证,而他读过的那些经典好书,古今中外皆有,所以读他的书,也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那么今天导读的这本书呢,在禅宗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籍,我们基本上稍微有点历史文化常识的人,也应该知道就是说《坛经》或者说六祖慧能法师,但是对于《坛经》这部思想典籍,它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或者说思想要旨,可能很少有人就去涉及了,不过,那没关系,我们今天就跟随着熊逸先生一起来走进这部《坛经》的世界。

不过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所以对于熊逸先生这本书,对《坛经》原文的翻译,这部分内容可能会省略,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熊逸先生在这个翻译过程当中他的思考,理解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如果说你自己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自己买来原本好好的去系统的读一下,那么我们在这儿呢就是拈出他的一些思想要点,我们来简单学习一下。

那么根据这本书的章节设计,一共可以分为4编的内容,但是个人以为还得加一编,这一编,是要把作者在写正文之前的一些序言当中提到的一些要点给提出来,因为作者在这个方面表达的内容是提纲挈领的,可以帮助我们纵观全文。


那么我们来看第1编,也就是这个作者在正式写正文之前,提到的一些思想要点。第1个思想要点,就是如果我们想去理解禅宗历史上那些机锋公案,那么就应该从《坛经》读起,因为他是这些禅宗机锋公案的发轫源泉。

其次,作者是把《坛经》的思想要旨纳入到思想史以及历史脉络当中去考究它的原始经典原文本的含义,所以他可能跟我们普通人理解的佛学世界可能不一样,他关注的是禅宗《坛经》的本来面目以及来龙去脉,所以这部书,他满足的是一个单纯的对佛学世界充满着好奇以及对佛学的义理充满知识趣味的这样的读者。

第2个思想要点,我们通常认为禅宗是佛教完全本土化的一个体现,但实际上作者透过考究《坛经》的思想脉络发现,其实禅宗的很多思想,他跟印度佛教以及印度的外道是有很紧密的关系的,其次,作者在研究谈经的思想内容的时候,发现慧能大师多次提到反对坐禅,就是我们所谓的禅定打坐那一套。

第3个思想要点,作者认为禅宗,不励志,不小资,没文化。所谓的不励志,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其根本观念,还是出世,厌世,世界是幻象,人生是苦海,所以说建议早点超脱。所谓的不小资,指的是禅宗,它是农民禅,也就是说他是农民的佛教,他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的没文化,指的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祖师,慧能大师是个货真价实的文盲,在作者看来慧能大师,抱着无知无畏的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对原始或者说传统的佛典任意发挥和曲解,甚至有时还会自己捏造一些理论,来抨击那些跟着苗红的,精微的佛学义理。


第4个思想要点,就是作者要破除的是几大误区,第1大误区,就是不要解读,只要修证就行。在作者看来就是,首先,你得知道佛教的一些基本义理和概念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才能够知道怎么具体去修证,其次,这些思想原本的内容,经过很多人的这种编撰以及后人的这附会,所以说使得他原始经典的内容中的思想要么变得很复杂,要么变得不知其然,那么就需要人去理清楚思想脉络,追根溯源,挖掘出他的本来面目。

第2个误区,就是佛法义理当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那么这些矛盾的地方呢,有一种说法是说它是针对不同根器,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资质的人所开设的法门。但是在作者看来,确实佛陀说出了很多不同的方便法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法门,都是觉悟解脱的路径。

第3个, 所谓的正信是啥?在作者看来我的就是正信,你的就不是正信。就好比大乘佛法,说自己的是正信,那小乘佛法就是非正信一样。当然,也有一个看起来像客观标准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那么只有符合这4个基本要旨的佛学佛法系统才是正信。其中的重点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这方面的内容后面会谈及。

第四个,和尚的戒疤,就是我们看电视剧里面就是那和尚脑袋上,就是会有几个黑点,那么这个其实是在中国元朝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的政策,让汉人的和尚头顶上得烫几个黑点,作为身份区别的记号,后来时间一长,推而广之,就已经成了和尚的象征了。

第五个,一般而言,说禅宗在中国的开山鼻祖是达摩老祖,在印度那边呢,是这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么一个事情,所以有了禅宗的雏形。但是根据学者的考证,这些说法都不大靠谱,比方说著名的古典学者,汤用彤先生就花了很大的功夫考证,达摩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但是他的那些事情经历啊,什么事件,大都是经不起考证的。


在印度没有禅宗这样的一个宗派,但是确实禅这个概念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那么这个禅最开始指的是啥呢?就是所谓的禅定,也就是所谓的静坐冥想,而且很有可能是瑜伽修行方式当中的其中一个环节,这种修行方式在佛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印度出现了,还是很多其他的宗教特别多用的一种方法。

那么这个达摩老祖来到这个中国的时候呢,他带来的一本经典呢是《楞伽经》,他的修行方式就是静坐冥想禅定,后来禅宗在这个演变的过程当中,又吸收了大乘佛教当中般若系统当中的金刚经思想,以及涅槃涅槃系统当中的涅槃经思想。

第2编当中的思想要点,第1个思想要点,我们来理清楚一下,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你说鼓吹不立文字,但是你看这《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作者在书中考究了很多种说法,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说法,那就是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提婆的观点。龙树菩萨的观点体现在他的《中论》一书当中,他把佛陀所说的法分为真谛和俗谛。

所谓的俗谛,就是普通人能够用常识就能够理解的内容,也就是世俗真理,所谓的真谛,指的是终极的真理,这个真理需要透过现观才能够体证得到,那这个现观又指的是什么呢?大体上指的是那种透过神秘的直觉或者说那种般若智慧,但是这个又到底是啥呢?作者又没展开说,我们暂且搁置放这里。

那么为什么需要俗谛呢?那是因为俗谛是通往真谛的一条路径,或者说俗谛是真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龙树菩萨又提倡所谓的中道,也就是俗谛真谛都需要。那么他的弟子提婆则更进一步,他把这个俗谛称之为假有,把这个真谛称之为真有。也就是说能够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那都是假的,反之就是真的。

也就是说佛法的真谛,你需要透过语言文字这个中介,或者说假有,去真正的感知,当你感知到了的时候,语言文字就可以抛弃了,作者还打了一个比方说这个,好比一个人给你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美女,但是无论他怎么描述,你都只是假有,那么有一天你真的见到她了,你触摸到她了,你跟对方在一块了,成家了,那就是真有了。


第2个思想要点无相戒。这里面其中的一个要点就在于无相,对于无相的概念,《楞伽经》就是在阐述这方面的思想,《金刚经》也提到了这方面的思想,而言之就是你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这些都是虚妄,你需要透过破除这些幻想,才能够见到那个实相,那这个时候,我们强调不能执着于这些幻想,但是当你执着于不能执着于这些幻想的时候,这不矛盾了吗?关于无相的思想,在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第3个思想要点,因缘和无我。所谓的因缘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要素聚合在一起的,所以说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我存在,我也只是各种条件要素聚合到一块儿的一个产物,而这些条件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也就没有一个我,而佛教把聚合的概念称之为蕴。

第4个思想要点,人人皆有佛性。慧能法师当时提倡的这个思想观念,其实在当时,还是比较具有革命性的,因为传统的佛法观念,认为有那么一种人叫做一阐提,它是没有佛性的,它是不能成佛的。当然也有人主张是所有人都有佛性的,那就是晋代的竺道生大师在研究涅槃经的时候,推导出来的,因为当时这部经典还没有翻译全,后来翻译全了,最终验验证了这个竺道生大师的观点。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区别呢?根据这个佛学家吕秋逸先生的考证,他发现就是在印度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么大乘佛教就造了怎么一个概念来说这个小乘佛教,你这成不了佛,后来因为这个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重视这个大乘佛教了,而小乘佛教,也有很多信奉了大乘佛教,那所以说,这个观念就变了。那么,后来这个观念进一步引申推导到世间万物,就是这石头有佛性么?植物有佛性么?动物有佛性么?

顺便在这里提一下,就是这个慧能法师,我们知道就是说他是个文盲,不识字,但是呢,根据这个《曹溪大师别传》一书,就曾提到他在拜见这个弘忍法师之前,曾经听这个别人讲过涅盘经,也去过宝鸡寺,待过三年,也跟随一个叫做智远禅师的学过禅定,后来,才到五祖弘忍法师这里求法。


第5个思想要点,神秀禅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的这套思想观点,其实在这之前也已经有了,比如《大乘起信论》当中就提到,这个染的概念,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为无明,那所谓的无明,又是啥呢?其实就是所谓的愚昧,这个愚昧,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愚昧,而是指的是不明白佛法讲的终极真理,而所处的一种愚昧状态,在这种愚昧状态之下,人的言行举止都会造作业报。

还有,就是作者提到的安世高和康生会翻译以及注释的《安般舍意经》,那么这个康生会在这个注释的序言中也提到了就是人的心性本来是清净,但是呢,被外物所污染了,这就好比明镜蒙尘一样,所以要时时的擦拭。

第6个思想要点,在作者看来,这个佛法实际上原来最初的原点呢,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呢,后来被一代又一代的高僧研究诠释,就把它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讲什么,所以说,这个读佛经回归原典,可能会比较好能够去梳理其中的思想脉络。

第7个思想要点,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首偈语是敦煌本《坛经》纪录的,这也就是现存最早记录《坛经》的文本,但跟我们看到的流行的那4句话不一样。

作者考究了慧能法师和神秀法师两首偈语的思想渊源,在这个佛教史上的这个上座部,认为这个自性本身应该是清静的,但是呢,因为这个外界给它污染了,就相当于一个镜子蒙尘一样,那所以说,你得把这个镜子给擦亮了,那怎么擦呢?首先你得明白道理,然后再去擦拭,明白道理,就是明白镜子是怎么回事,污染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擦,然后最终再透过禅定的功夫实践。


那么这个上座部的观念跟这个神秀法师的观念有哪些区别呢?上座部的观念认为这个镜子应该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它一出现就已经被污染了,所以你得擦拭,擦拭之后,就可能永远是亮堂的,可是神秀法师就认为这个镜子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这个擦拭呢,你得时时刻刻擦拭,不能擦拭完了,一下就行了。

那么这个慧能法师的思想观念呢,在理论基础上跟神秀法师是一样的,就是镜子本来就是清净的,但是呢,一个主张这种渐修,另外一个呢,主张顿悟。那这两个方法,具体实现起来,到底哪个更高明啊?那这个也说不准。但是我们一般认为慧能法师的观念更高一筹。

第八个思想要点,就是五祖弘忍法师给这个慧能法师传法的时候,为啥传给他的这部经典是《金刚经》,而并非达摩老祖的《楞伽经》呢?古典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有这么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能《坛经》在北方吃得开,但是在南方比较吃得开的呢,是这个《金刚经》,因为当时《金刚经》在南方地区流传很广。

第2种可能是这个能《坛经》,在这个传承的过程当中,这个大家过分关注于学理,这个本身的修行的这个味道变少了,而这个《金刚经》,囊括了大乘空宗的精髓,而且对于这部经典就是解释可以很自由,可以不拘泥于文字,这也是学问演进的一个自然趋势。

第9个思想要点,慧能法师的弟子神会,以及和神秀法师门下的弟子之间,因为这个谁传承禅门正统的问题,发生过强烈的这种冲突和斗争,在因缘际会之下,神会法师获得最终胜利,那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这个《坛经》他里面的相关内容,据学者考证呢,很有可能是神会以及他们的这些弟子,为了抬高慧能法师,贬低神秀法师,杜撰了一些内容在里面。

另外据这个《历代法宝记》,王维给慧能法师写的碑贴,还有其他版本的《坛经》的内容会发现,慧能法师跟他的老师弘忍法师还是学过一些不少东西,而不单单只是在那个三更时刻传法给他。

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八十四|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vy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