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怀古
唐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巷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躇。
【赏诗·观史·学文】
陈子昂在初唐诗坛为革新宫体诗绮靡浮艳的诗风,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名动京师,有“海内文宗”之誉。然而在政治上却是屡屡失意,可谓报国无门。言为心声,他有许多诗都抒发了“出世”与“用世”矛盾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登临岘山对古代贤达胜士的缅怀,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愿望难以实现的迷茫与悲伤之情。
秣战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两句,诗人以叙述的口吻入诗,把读者的思路吸引到岘山脚下,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骑着马来到岘山脚下,驻足顷刻后,开始缓步登上岘山观览古襄阳府。秣马”二字是兵家语,体现了诗人作为军中一员的特点,同时也为下文“尚想卧龙图”打下了伏笔。“荒甸”预示着如今的岘山已不再如晋时那样兴盛,从而定下“怀古”诗悲伤的基调。
登临岘山,看见“堕泪碑”,诗人想到当年羊祜的事迹和人们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禁不住百感交集。羊祜在政治上一直支持拥护武帝司马炎灭吴,在襄阳期间政绩赫赫,是君民皆爱的名臣大将在他死后的第三年,吴被魏所灭,司马炎曾执爵流涕说:“此羊太傅之功也。”在他死后荆襄一带百姓“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诗人触景生情,由人及己。自己秣马砺兵追随武攸宜,屡次进谏献策,不正是想像羊祜那样建功立业吗?
“尚想卧龙图”一句,诗人由悲怆转入激昂。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不也曾在此不远的隆中山隐居过吗?虽然暂时处于逆境,但是只要有一颗羊祜那样的忠诚之心,只要练就了像孔明那样神奇的阵法,只要掌握了过硬的本领,那么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
经过了这样一番感慨,诗人的心似乎有些平静了。他可以平心静气的看一看那遥分楚的城邑和半入吴的山川了。然而展现在诗人面前的依然是一幅愁人的景象:小丘无情无意无思想徒然的突起着,全然不管一代代湮没的圣贤达士。荒野中的树木因为间巷间升起的缕缕炊烟而朦胧不清,汉水边的小竹楼也因为暮霭的笼罩而显得孤单寂寞。
诗人在岘山上骋目驰怀,不觉已是暮色降临,炊烟直起,然而依然毫无归意。诗人在想着,此时此刻也许城里城外的人们正在餐桌前共进晚餐,或者一家人共话家常呢,可是有谁知道他这个远征的游子,正失意的在岘首山上怅惘若失呢!
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高远,一洗初唐诗歌绮靡浮艳的诗风,充分体现了诗人作为诗歌革新者的优良品格。同时由于他的“怀古”诗的出现,也开拓了咏史诗的领域,自此以后,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怀古诗问世。
【学习词典】
〔岘山〕也叫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东临汉水,是襄阳南面的要塞。东晋时桓宣曾在山上筑城戍守。据《湖广通志》载:“岘山,在襄阳府城南十里。山上有羊公碑、汉武坛。”怀古,追念古昔。东汉张衡《东京赋》:“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魏书·常景传》:“景经涉山水,怅然怀古。”晋时羊祜在襄阳镇守勤于政事,关心群众疾苦,大兴学校教育,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他非常喜爱山水,经常到岘山摆酒赋诗。其事在《晋书·羊祜传》。
〔秣马临荒甸〕秣,马料。秣马,即喂饱马。《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意思是姑娘若肯嫁给我,喂饱马儿去迎娶她。秣马常与“厉兵”连用。意即磨好兵器、喂饱战马。一般表示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出征打仗。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同“砺”,磨砺。也作“秣马利兵”,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阵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
〔旧都〕指故襄阳府。
〔堕泪碣〕即堕泪碑。后人为了纪念羊祜,就在他经常登览的岘山上给他立了碑。游人到了碑前,常常感慨落泪。西晋太臣杜预接替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他把人们纪念羊祜的碑取名为“堕泪碑”。
〔卧龙图〕八阵图。诸葛亮有“卧龙”之誉,他曾创制“八阵图”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城邑遥分楚〕城邑,指上文提到的“旧都”。襄阳地处古荆州之地,羊祜时属晋国,故说分楚
〔山川半入吴〕吴,指今江苏一带。这句交待了襄阳附近的山脉走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