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场菜鸟成长记
25岁的人不想工作,80岁的人热爱工作,差距就在这里

25岁的人不想工作,80岁的人热爱工作,差距就在这里

作者: 好奇心计划 | 来源:发表于2019-06-27 22:51 被阅读1次

前阵子,被这张图片刷屏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转发说:这些“老人”都这么努力,年轻人怎能不拼?

你们都知道,我不喜欢打鸡血的事。因为鸡血是外部“打进去”的,长久不了。

我好奇的是,这对古稀老人拼劲背后的内驱力

75岁的任正非,94岁的首相......他们已接近人生的最后半场,为什么要将越来越稀缺的时间投身于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呢?驱动他们工作的到底是什么?

相反,30岁之前退休,几乎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梦想。这个就不用举例了,你回头看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再照照镜子,哪几个没有中华田园梦......

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人和人差别那么大呢?

01

68岁“老头”规划三年发展

其实不说这些名人,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热爱工作的“老头”。

这个老头叫鲍勃,是个心理学教授。

2010年我们就相识了,之后几乎每一年都会见面.....算下来也是相识快10年的忘年交了。(如果他知道我叫他“老头”,他估计会气疯吧?光是平时说他BIG(其实就是胖),就已经够他难受的了。还好他是美国人看不懂中文,我就随便来吧,哈哈哈。)

有一次去北京找他,他说他正准备申请一个三年后的轮船教学项目,就是在轮船上教一些有钱人心理学的课程。

我当时简直震惊了!!

68岁的人了,千里迢迢“抛家弃子”来到中国做客座教授,已经很激进了吧,还在为3年后做职业规划?这个年纪的老人,在中国都是享受天伦之乐,下棋抱孙子吧?

那时正值我工作的迷茫期。听完他的话,我特别不解,也特别羡慕。

一个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人,还兴致满满地跟你聊工作上的趣事,聊未来规划;而我呢,年纪轻轻,却似乎失去了动力和激情。(我相信作为看官,你也能感受我当时的脸红)

也在那时起,我心里萌发了一个大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他们工作?

我采访不到任正非和首相,但是我采访了这个“老头”。

以下对话已翻译成中文:

:鲍勃,是什么让你持续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鲍勃:我喜欢我所做的事情。我在中国的工作赋能了我,让我感觉到我在为培养下一代心理咨询师作出贡献。

:那为培养咨询师作出贡献,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鲍勃:你是在写论文吗?

:聪明如你~!我在写文章,哈哈哈

鲍勃:我知道我是个凡人,但是我相信我们是为下一代有贡献而活着的。通过提供督导培训,可以影响督导师,还能影响他们督导的咨询师,以及很多他们的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家人。虽然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希望通过改变世界的一个小角落,起到涟漪效应,实现更大的价值。

在他对工作动力的诠释中,我抓到的关键词是:贡献,影响,改变世界,实现价值。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以上,那是人生愿景。

02

工作的源动力是人生愿景

关于愿景,我想和大家介绍罗伯特·迪尔茨在《从教练到唤醒者》中提到一个教练工具——逻辑层次。

这个工具把我们的思考维度分为6个层次。

其中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低三层,这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次。而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系统)称为高三层,是潜意识层面的层次。越低层次的内容是越容易识别与改变的,而越往上则越是很难改变,是自我内心的探索。

从哪个层次出发选择一份工作,决定了工作的意义,也决定了工作的内驱力。

我特别欣赏这样一个倒推的逻辑:

——我的人生使命/愿景是什么?(精神)

——最终要成为谁来达到这个使命?(身份)

——我要坚守什么信念/价值观来达到这个身份?(BVR)

——我要具备什么能力去支撑这个信念和身份?(能力)

——我要做些什么来提升我的能力?(行动)

——我需要什么外部资源来支持我的行动?(环境)

一份能干到80岁的事业,除了从最高层级——精神和使命出发之外,别无他法。

干到80岁的事业,不是一份谋生的差事,而是占据生命的最大部分,几乎等同于怎么过这一生。没有人生愿景的驱动,是无法维持到80岁的。

03

寻找人生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愿景的问题看似很抽象,其实很具体。因为它蕴藏在我们的每一个困惑、每一次选择和每一个行动当中。

在做生涯咨询的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不愿将就于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做什么;

面对多个职业选择,无从下手;

跳来跳去,不安分又无奈;

似乎什么都有,依然不开心

......

这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到“我是谁”、“我的人生愿景是什么”的问题中。

不过,找到人生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好像每篇文章都这样讲,谁叫我在研究的都是人生难题呀...)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也并未思考和探索过价值观、身份和精神使命的问题。所以第一份工作几乎都是因应外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生涯做到青少年,甚至做到儿童阶段,让下一代尽早有生涯意识,从小开始做自我探索。

我们的父母习惯了被分配,我们这一代习惯了被选择。

要变主动为被动,去探索我是谁,怎么做自己,怎么过这一生,本身就是困难的。

何况过程中,往往受到外界的阻力,有太多的社会压力,太多的父母期待,太多的自我意象,阻碍我们去成为真正的自己。

于是一切按部就班,因应外在环境,直到30岁了,吹完生日蜡烛,开始思考人生。

04

一切从自我探索开始

一环扣一环,竟然人生愿景如此重要,那怎么知道我的人生愿景是什么?

金树人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中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才是玫瑰。每一个人,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有一个天生的使命——完成如其所是的自己。玫瑰不会用天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即使天堂鸟是七彩夺目的;大象不会用蜂鸟的形式来完成自己,即使蜂鸟是轻盈灵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区别真实自我的,是自我意象,也就是大家眼中期待的我,这是“我是谁”和“我想是谁”的区别。

多少人选择一份工作,是由于外界的期待?可怕的是这些期待会逐渐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认为这就是我。但是在某个时刻,我们又会发现,这些要求和内心的真实渴望有矛盾之处。

所以寻找人生使命,还是要回归到“我到底是谁”的话题上。这属于潜意识层面,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持续的察觉。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一些自我探索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 自我觉察日记:

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背后未被满足的渴望

记录自己的“巅峰时刻”,探索背后让你“巅峰”的事件和规律

2. “向死而生”的追问:

如果有人为你死后建了一个纪念馆,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

80岁生日宴上,有人邀请你对人生做个回顾,你会怎么回顾你的一生?

3. 榜样是一种投射:

你欣赏哪些人?为什么欣赏他们?

他们的人生都有什么共性?

4. 持续行动和探索:

我一直想去尝试什么事情?

我可否保持好奇,行动起来,试试看?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大命题的探讨。

从研究工作的驱动力,到探讨人生愿景,到自我觉察......看似无关,其实环环相扣。

不断觉察和探索内在,才能找到人生愿景;

找到人生愿景,才能发现那股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而更加坚定和热爱一份事业;

从而平和又丰盈地过好这一生。

以上,与你共勉。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好奇心计划”(haoqixinjihua)

公号介绍:人一生终究在与“人”和“关系”打交道,职场生涯、团队管理、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皆是如此。好奇心计划致力于研究“人”和“关系”,通过不带评价地去好奇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人与人的关系,最终抵达平和、高效和真相。

相关文章

  • 25岁的人不想工作,80岁的人热爱工作,差距就在这里

    前阵子,被这张图片刷屏了。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转发说:这些“老人”都这么努力,年轻人怎能不拼? 你们都知道,...

  • 不热爱工作的人

    以前看过一位管理人员的视频,他说每次到了周五,绝大多数年轻人就坐立不安,掐着时间等下班,就如同上学的时候,不爱学习...

  • 从事自己的热爱

    热爱工作,工作就是事业,就能做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热爱工作,内心就会产生抵触和对抗,就很难做好,只能勉强应付...

  • 差距

    换了工作,接触的人群不同了。让我这个本就是敏感且容易多想的人在这里感到了差距。 这里的人身价过千万,权势在手。从而...

  • 那些热爱工作的人——检票员

    经常去植物园,不过最经常走的是植物园的正门,大概也是每次检票的人比较多,和检票员之间基本上没什么话。 不过我们也习...

  • 加油(ง •̀_•́)ง,喜欢写作的人,热爱工作的人,喜欢付出的

    加油(ง •̀_•́)ง,喜欢写作的人,热爱工作的人,喜欢付出的人。 喜欢上简书,每天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想。久而久之...

  • 天才工作者

    天才是伟大的工作者。 凡天才必定都是热爱工作、养成了工作的习惯的人。 当然,这...

  • 无标题文章

    如果不热爱你的工作,就请离开,不要妨碍那些热爱工作的人在这个岗位发光发热

  • 见过的最热爱工作的人-老板

    今天看到了老板闺女的公众号里的最新一篇文章“热爱工作的爸爸”,其实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目前老板的文章,主要是真的佩服...

  • 我想做很多的事情,我想让自己满意,想让自己快乐。

    我见过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我知道什么是热爱,什么是混日子。因为知道有人可以过着那样的生活,所以才不想让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岁的人不想工作,80岁的人热爱工作,差距就在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ad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