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神话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的英文标题是“The Myths of Happiness”,Myths在这里翻译为了神话,但读了之后却觉得,翻译为“迷思”可能更为合适,说如书的标题所言:关于幸福的10个误解。
- 如果我结婚了,我该多幸福
- 如果我们即将分手,我还怎么幸福
- 如果有了孩子,我就会幸福
- 孤独一人,我不可能幸福
- 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就会幸福
- 我没钱,不可能幸福
- 如果我有钱了,我就能幸福
- 如果坏消息接踵而至,我不可能幸福
- 永远无法实现梦想,我很郁闷
- 我老了,我不幸福
外在的拥有不代表幸福:拥有婚姻、拥有孩子、拥有工作、拥有钱,不代表就会一定幸福
失去也不代表不幸福:失去爱人、没有人陪伴、失去钱、失去好消息、失去实现梦想的可能、失去青春,也不代表就会一定不幸福
每一章,都阐述了一种“如果XXX我就不幸福”或者“假设XXX我就幸福”的迷思。当最后再回看《与作者对话 幸福10问》时,对作者的那句总结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我认为最大的误解就是我所说的,"当______时,我就会幸福"的想法
"当______时,我就会幸福"的神话会让我们作出糟糕的决定,比如放弃良好的著作等身 婚姻、损害亲子关系、挥霍金钱或者伤自自尊
"当______时,我就会幸福",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们最终会损害我们的幸福,殃及人生最好的部分
"当______时,我就会幸福",这是迷思,这是误解,这是想法。可是想法呢,就是可以改变的呀~~
象与骑象人
乔纳森•海特 (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幸福的假设”,那么幸福与大象和骑象人,有什么关系呢?
佛学禅宗以“狂象”、“醉象”比喻妄心;莎士比亚以“骑者”、“骑士”比喻有意识的理智。
必须了解的两个古老真理:
第一个真理是本书的最基本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第二个观念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所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大象与骑象人,情绪与理智,最简单的一种体量上的对比,以及一种关系上的比喻。骑象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
在看这本《象与骑象人》的时候,往往会想到《超级智商》、《思考快与慢》、《蜥蜴脑法则》,这些书,都提到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维体系并非是单一种类,《超级智商》中的提法相对更加准确的,就如电脑进程,有快进程和慢进程之分。有已经运行了无数次真的想都不用想都能瞬间出结果的快进程,也有需要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严重参与其中的慢进程,而快进程就如大象一样。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一个精彩的地方是其用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形象比喻,让人能很容易的理解,究竟应该应当如何处理象与骑象人的关系。骑象人面对大象,不可以是“征服”与“控制”的动机与态度,你想命令一头大象给你坐下?Are you kidding me? 相反,书中用的语是“驭象之术”,更多的是一种平衡相处、共同前进的感觉。就如书中不时穿插进来的佛陀和莎士比亚,一个很东方一个很西方,但是相融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终于知道那个“42”的梗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个意思了~~ 原来是阿西莫夫大神的科幻神作《银河帝国》中的“圣问”答案。
全书的一句话,好喜欢:
人生不单单只是选定目的地,然后一直走过去——骑象人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不过,只要善用人类的智慧及科学知识,我们就能驾驭大象,掌握自己的潜能与限度,拥有充满智慧的人生。
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 (作者) 清华大学出版社
今年看的书和文章中,心流(flow)出现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但是由中国学者对这一名词及其这一领域的著书或是研究,却还是非常稀少。于是就遇到了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彭凯平教授的这本《澎湃的福流》,"flow"这个词,被译为了更有幸福感的“福流”。
这本书是彭教授这些年来的文章结集,围绕的主题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离不开“福流”。
福流是一种全神贯注的积极状态,沉浸在此状态中的人感觉自己与行动融为了一体,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自如,驾轻就熟,如醉如醉,物我两忘,对时间的流逝也浑然不觉。在福流结束之後,心中会油然生出喜悦和满足。而要产生福流,需要满足三个客观条件:清晰的目标丶及时的反馈,以及技能和挑战的完美平衡。
就如作者在开篇序言里提到的在西藏布达拉宫蓦然回首的那一刻的心中感受:
顷刻之间,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实的意义,它不是金钱、权势、地位,而是一种心灵的敬畏、宁静和快乐。这样奇妙的体验,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
不得不提的,还有书的封面,是高更的一副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又被称为“哲人三问”,真迹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我们幸福与否、我们生存意义与否,都无法逃离这三问。
彭教授是一位学者,读完了他的书,倒是感觉,如果跟踪他的学术期刊文章,应该是了解他学术和思想动态的更快捷方法。
智慧书
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 (作者) 湖南人民出版社
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这个名字之前从来没有听过,但她居然是几百年前的一位西班牙传奇哲学家,而这部《智慧书》,在西方世界里,与《君王论》、《孙子兵法》一起被视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
奇书真的是永远都淘不完啊~~
《智慧书》的编排很短小,一篇一篇的“Rule”,一共300篇,汇编成了全书,非常适合随手翻着读。翻到任意一页都可以直接读。
书名叫《智慧书》,但书中提到的“愚蠢”的次数只会比智慧多绝不会比智慧少,翻完后的第一直觉是,书名改为《蠢蛋识别手册》可能更适合一些:
蠢人必固执、固执必致蠢,越是错误就越是执迷。
不能辨识蠢人者是为蠢,能够辨识蠢人却不能坚拒者更蠢。
蠢人因为是蠢行的寄主而至为祥并极具传染性。
至蠢莫过于不知己蠢而谓人蠢。
还有很多~~ 越看越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是个蠢蛋??
想到这本书有一个更好的分享方法,就是把300条中的精华,慢慢的放在明年推文的分割线之下,用一年的时间,让精彩慢慢放送。
下一站,天堂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作者) 译林出版社
书的每一章开头,都会引用一段泰戈尔的诗,或是来自《飞鸟集》或是来自《吉檀枷利》。
临终的五个阶段:
否定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在否定阶段的时候,患者会表现出一切可能的否定。但是:
当他们准备好开口交谈时,他们会打开心门,倾诉自己的孤独,里面用言语表达,时而辅以简单的手势或者无声的交流。
当面对愤怒的患者时,很难做得到平心静气。但是:
对病人理性或非理性的怒火,有一颗宽容之心是何其重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只有自己先克服恐惧,卸下心理防御。
书写到了最后一章“无声胜有声”,患者也走到了生命的最终尽头,而全书的最后一段是有关临终治疗师的,着实让人读着动容:
那些胸怀勇气、心存关爱的人坐到临终患者的身边,体会着无声胜有声的交流。他们清楚,此刻既不可怕,也不痛苦,此刻只不过是人体机能悄然停止运转罢了。注视着一个患者安宁地离去,会让人忆起一颗陨落的星辰;它在星罗棋布的浩瀚天际绚烂一时,最终永远地消逝在无尽的夜空里。
作为临终患者的治疗师,我们会意识到茫茫人海中每一位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会知道人力何其轻微,生命多少有限,我们中少有人活至花甲、迈进古稀。在这短暂的时光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人生,在人类历史的华章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传记。
这样的临终患者治疗师着实伟大,其工作,着实有意义。
- 这是无悔在2017年速速读的第255-259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