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day4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day4

作者: 安悦微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8:36 被阅读16次

S心理学晨读第4天作业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

书籍:《这才是心理学》 日期:1月17日 页码:59-80 第4章 持续行动第4天

(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统计时我们会核减作业字数)

Q9 在你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是否采用过“个案”代替“全部”造成认知偏差的结果?

这一点在公众号大V写软文推荐某样产品的时候,表现尤为突出。一般的套路中都会包含三大重要的模块:一是找各种证据为产品做背书:包括获得了什么奖项,申请了什么专利,采用了什么先进材料,运用了多先进的技术,研发团队来自于某国际一线品牌......二是个案呈现:一部分是明星站台推荐,一部分是普通人的用户体验晒图,非常真实感性;三是当你看得心动的时候,心理预期价格会很高,但是大V帮会员争取的可是限时特惠价哦,你顿时感觉赚到了。对产品效果还有所疑虑?当你看到软文的留言部分,粉丝个个都说自己用了如何好,如何有效的时候,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无动无衷,即便你知道这些留言都是经过筛选后呈现的,只是一部分案例,况且你也无法判断这些人是不是托儿,然而,你还是想:这么多人说产品好,不可能都是假的吧?于是果断下单。产品实际好不好用?其实只要不是特别难用,我们还是倾向于说“好用”,因为说“不好用”就得承认自己傻,被割了韭菜种了草。承认自己傻是需要勇气的,不是谁都可以做到。

Q10 P64为什么采用控制组的数据就可以知道缓解病人的是安慰剂效应还是本身的疗效?你能在你家中所储备的药品说明中,找到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文字描述么?

两组一样病情的人,一边给最新研制的药物,一边给安慰剂,最后通过控制组的数据来检测,病人是否恢复健康,因为有了对比,所以能够得出病人的恢复到底是身体自身的治愈,还是药物的作用。如果二者的结果一样,则说明新药并未治疗的作用。

家用药品中,比较明显的应该是像布洛芬之类的止痛药,会带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说明,胃药也会有“理气舒肝”之类的文字,看到这类说明就有一种找到救命稻草的感觉,特别是真的面临病痛的时候。

Q11 鲜活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个人决策中,是否有因为鲜活性而被带跑的案例?

有的。特别是我比较信任和欣赏的人,对我的影响更大。

比如一位朋友强力推荐一款好用的按摩器,带电流的那种,说很享受那种感觉,虽然我自己皮肤很敏感,担心不适应,结果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买回来后就一直闲置在家,因为被电流刺激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比如某位朋友说佩戴一种磁力项链能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因为对方在很多方面都强过自己,并且帮过自己,就跟风也买了一条,结果佩戴后毫无感觉;

比如A向我投诉B的各种不是,因为A表现出的弱者姿态和强烈的委屈情绪,我很容易就选择了完全相信A的话,对B无端地生出一些不满。结果等我真的了解真相的时候,才知道B才是有理的一方,A在我面前只说了一部分的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事实,我因为这种现场感和鲜活性,很容易就失去了冷静的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才是高手,懂得发挥鲜活性的作用,对我施加影响。

我们要如何发挥鲜活性为己所用?我目前想到的是:让孩子见识一些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在恶劣的环境中自己去体会,从而懂得生活的不易,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对父母要反其道而用之,让他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其它的中老年人是如何养生,如何享受生活的;于我自己,则是近距离地接触牛人,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做事的,让这种鲜活的场景进入自己的脑海,引领着自己向他们靠近。

Q12 虽然我们知道用个例见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几乎无效的,但是在生活中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你有没有刻意寻找个例见证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惯例?请举例。

有的。比如说想换工作的时候,会有人质疑,你是否真的做好准备了?你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你能确定新的工作一定比现在的更好吗?其实问的是,自己是否对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换工作是为了逃避当下的困境,还是真的有了更好的打算?人是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的,总想换个环境,从头开始。这个时候,就很容易拿出个例来举证,你看谁谁谁,谁谁谁去了新公司,职位和收入都提升了,从公司出去的人都有好的发展,我怎么就不行?现在想来,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啥都敢说。

Q13 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可能是伪科学?

婚姻:“年龄大的男人更会照顾人”;“长得帅的人更花心”;“丑妻是福”;“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男人靠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教育:“穷养儿子富养女”;“寒门贵子”“吃亏是福”;

财富:“财富自由”“富不过三代”“贫贱夫妻百事哀”;

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工作前*年,决定你的一生”;

以上观点在民间流传很广,我只能说以科学的观念来评估,是不可证伪的,应该算是伪科学,可是作为世俗智慧,它们可能不严谨,不科学,但并非全无道理,毕竟我们不能把每件事情都进行证伪了以后再去相信。知道它们的存在,但是能意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在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保持谨慎,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7期“心理学”专题day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gi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