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研习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研习

作者: 有拾 | 来源:发表于2024-03-12 14:06 被阅读0次

【阅读书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阅读章节】帮助、指导学生打开审美的窗户

【阅读内容】

刚看到《最后的常春藤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章也太长了。接下来,我就在思考高中的语文应该怎么教呢?

1.读原文

这篇小说是欧亨利的作品之一,讲述了琼珊因为肺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将自己的命运与一片常春藤叶关联到一起。好友苏艾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只能试着拖延。老贝尔因为给苏艾当模特,知道了琼珊的情况……那关系琼珊生死的最后一片叶子依然附在茎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琼珊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却只留下最后的杰作——墙上最后一片的叶子。

教什么?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悬念,还有人物的揣摩。

2.读教学设计

曹老师的课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会琼珊的心情变化以及原因;第二个环节是贝尔曼的形象以及补充场景;第三个环节是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

3.听评课

王荣生教授将曹老师的课例称之为“用件”类型课文的教学典范之作。尽管,当前的主题阅读、专题阅读、项目学习等等如火如荼,但少有像曹老师这样把“用件”处理得话题切要又符合语文的。

什么是用件呢?也就是“用”这一篇文的东西,或者选文所讲的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东西。比如曹老师将《个人与集体》和王小波的《个人尊严》并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文章观点的异同,探究个人与集体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或论辩性文章话题源于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切要问题,不再是他说,而是“接着说”和重新说的参照和坐标。

在讨论的基础上,王教授抛出自己的观点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样式应该将一篇篇课文教好,让学生会读课文。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那么,一篇文章的阅读要点有哪些?

(1)阅读要点

在研究的基础,王教授提出课文教学的四个要点:一是找准课文的教学点,即明确教学目标。二是开发和选择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的语文知识,即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根据教设计与教学点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呈阶梯式的三个)四是设计合宜的学习活动和方式。

适当延伸的话,可以增加:于是设计与课文教学点有内在联系的课前自学活动或预习活动;六是联系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设计课后题或课外拓展学习。

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应具备的4个核心能力项、22能力指标。

(2)四个关键点

王教授通过比较别人与曹老师课的流程,发现四个关键点,这正是曹老师教学的关键。

一是温暖感。这是故事本身具有的。二是挽回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特别是最后得知最后一片叶子的震撼。三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多重意味。四是由小说结尾联系小说题目的含义,即欧亨利小说的价值意义。

这个关键点也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自以为懂,实则没读到、读不出、读错。文本关键点和疑难点的重合,就是教学点。因此,教学点应该是一致的,教学内容——学生从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到理解、有丰厚的感受,需要学习的内容,核心是如何阅读的语文知识。这就是教学的确定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研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gv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