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成甲,主业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成甲不是大咖,但正走在成为大咖的路上,他的成长心路和心法对我们更实用。
关于本书
本书核心观点就是:学知识就学临界知识,少就是多。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作者在书中尝试着给出了答案,原来我们一直被一种低水平的勤奋困扰着。我们读了很多书,学到的只是很多孤立的知识,有的还其实只是信息,这些知识没有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更重要的知识:临界知识。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临界知识
《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将知识和临界知识定义为:
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临界知识—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罗森塔尔效应等。
二、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1、心态上,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学习临界知识一定要开放心态,切记习惯性防卫心理。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知识和观点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防卫心理。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
有了绿灯思维,我们可以拥抱新的认知了。可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总想速成。现代互联网,使我们接触的更多,信息的快速变化及感知周围人快速的成长,让我们不由自主产生焦虑,生怕慢了会被淘汰。
可是,快是结果,慢才是达到快的手段,要学会在关键的时刻慢下来。
慢,就是快。
2、方法上,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本书主要介绍三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反思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确实我们教育环节中最薄弱的。反思不是总结,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不断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误区,认识到旧思维,从而建立新的正确的思维模式;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反思可以对新知识的使用进行监督和反馈。
三、临界知识用在何处
1、利用临界知识提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
利用刻意练习的原理,刻意练习习得的临界知识,将临界知识打磨成我们的技能。提高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质量。
2、利用临界知识预测未来。
利用临界知识分析我们获取的当下信息,可以做到一定程度地预测未来。
3、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只用临界知识去炫耀而不是加速自己成长,那毫无意义。将习得的临界知识,用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之内,然后再考虑扩大能力圈。
四、五个核心点
1、临界知识在解释系统和归因上的应用
前几年中国新一轮高铁建设时,很多地方将高铁站建在郊区,目的是拉动人流和需求,想据此建设一个新城。很多地产项目也跟随而至,但新城未起,却成空城。因此找来诸多专家会诊,给出病因:高铁站点没有与土地总体规划相结合。他们开出的药方是高铁必须与土地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专家给出了问题产生原因的假设:相关规划不合理。
而汪丁丁教授给出的观点是:“在我看来则是回避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据此开出药方,那还是避免不了高铁新城萧条的窘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而非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出这个现象意味着高铁开通会方便这些城市的人口往外迁移,这也意味着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高铁新城注定是一座空城。”
现在对高铁空城的原因有两个假设,一个是相关规划不合理,一个是城市人口净流出。那么哪个假设更值得参考呢?
汪教授的假设运用了更为基础的规律——供求关系,也就是临界知识,他的假设不仅能很好地解释高铁空城,还能解释更多相关的事情。专家们的假设,只是就具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的合理性也较前者明显偏弱。
2、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就是由What、Why、How组成的也叫“3W”组成的思维模型,这是个几乎万能的模型,Why可以代表价值,How可以代表策略,What可以代表策略的具体实例/套路。在具体使用时,根据不同问题,也可以把What看成成“结果”,Why看成“原因”,How看成由原因到结果的“路径”,有时候这样更合理更贴切。因为很多事情互为因果,有的事情既是“What”也是“Why”,这样理解和使用起来更容易。
举个推销产品的例子,如果你卖牛奶制品,你可以从What层面出发,说你的牛奶如何如何好,有营养味道香;你也可以从How的层面出发,说你的牛奶如何高温消毒,经过34道过滤,最后呈现在用户面前;你更可以从Why的层面出发,说“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就是俗称的卖情怀。显然,Why的层面更打动人心嘛。
如果你的孩子作业完成的不好,作业不好就是问题表面,是What,如果只考虑到这一层,那解决方案无外乎是帮孩子把概念讲清楚,或者是解决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注意,问题来了,这个注意力不集中是What还是Why?它本质上还是What,还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认为黄金思维圈最大的威力在于,让我们不断地去深究真正的Why。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没休息好,没休息好,可能是睡的太晚,睡得太晚是因为赶作业,必须加班加点写。咦?这是个循环啊,哪个才是可能的原因呢?那要看谁是这个循环的原因,显然,是家长的思维方式才导致的这个循环。家长追求完美,致使孩子必须赶完作业,致使休息不好,从而不断循环。这个家长的观念不改,这个问题是不会彻底解决的。
3、系统思考
北宋真宗年间,首都发生火灾,皇宫被烧为灰烬。丁渭受命主持修复,当时不执行皇命即为抗旨。接旨后他对废墟进行勘察,发现此工程存在三难题:第一是取土困难,第二是运输困难,第三是清墟排放的困难。最后他集众人智慧,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提前完成了“皇宫修复工程”。
方案是这样的:丁渭认识到取土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烧砖烧瓦;同时把取土、运输、排放看成一个系统。于是下令沿皇宫门前大道至汴水河岸挖道取土,将大道挖成小河道,挖出的土直接用来烧砖烧瓦,解决“取土困难”。挖成河道接通汴水,变成小河道直通工地,解决“运输困难”。皇宫修复后,将垃圾填到小河道中,恢复原来的大道,解决了“清墟排放”的困难。
丁渭修复皇宫的措施很巧妙,当解决一个问题时又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这使他用了很少的时间和经费就修好了皇宫。他充分把握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生关系,运用“大道变河道”、“挖土来烧瓦”、“废墟填河道”这三个事件之间互相关系,使整个工程系统向有序并且理想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修复皇宫按期完成圣旨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彼此之间相连,破坏了其中任何一个事件,整个工程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4、复利效应
这个概念早就知道,但一直以为是用在投资上,最多也就是用在说服自己或他人时用一用这个公式,因为这个公式确实很吓人嘛。但作者的论述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循环加强”这个概念让我颇为震撼,因为这样一来“复利效应”就可以用在实际中了!首先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可以用到复利效应,初始水平通过学习就提高了学习能力,这个能力又使初始水平有所提高,只要是次数达到某个临界值,那么最后的水平就是一飞冲天。
这里的初始水平就是当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智慧,将学到的和思考后得到的东西关联到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内化自然也会提高学习的能力。即“初始水平→智慧→学习能力”循环。 这个循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以及初始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复利效应就越来越明显。这里学习能力和学习次数是关键,学习能力是获取和转化成智慧的能力,因此重点打磨的应该是学习能力。加上足够的次数,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5、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是老的不能再老的原则了,可就是这么个老的法则,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使用并从中受益呢?
二八法则无处不在。20%的关键人脉拥有80%的资源;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20%的人拥有80%财富;20%的行动决定80%的成长;20%的人员创造80%价值……
二八法则是一个结果的表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神秘的现象呢?只有用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才有合理答案。
统,即使初始条件都很相似,但一些因素的效果不断叠加,就会产生累积的正反馈效应。最终,整个系统会出现不平等的分布,于是,出现了二八分布现象。
生活中,局部使用二八原则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益。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学生往往学的东西太多,学习的精力又均匀分布,就会造成每一个学科学的都不怎么样。这时候如果掌握精力分配的二八原则,就会不均等分配学习时间,在局部时段内,相对集中地用80%精力主攻最有用的20%部分学科,学习成绩必然较均等分配效果要好很多。就像烧开水一样,每一壶的水都烧到八九十度,但每一壶都不开是没有用的。要集中力量烧一壶水,直至烧开,使量变达到质变。
五、启示-起子曰
临界知识重要,临界知识的关联更重要。多个临界知识的联合使用会达到远远超出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查理芒格极为推崇的lollapalooza效应。我叫它“核聚爆”效应。
临界知识的名称,持保留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