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件事情看上去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时候,你是否还会坚持去做呢?
最近我正在练习用语音输入的方式进行创作文章,发现这个功能的确提高了效率,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语音输入的错别字概率很高。
在完成草稿之后,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一些刚开始没有想到的地方。
从刚开始的输入到修改,这整个过程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内。
文友们能在十分钟内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举对我来说如同登天梯那么难,暂时不把目标定在这么高的位置了。
如果直接用电脑打字来写文章的话,错别字会少很多,但是打字的速度还是没有说话的速度快。
每一件事情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学会取舍。
当选择了语音输入会带来的错别字为弊端时,花时间修改文章的过程就必须接纳,可随之带来的是组织言语能力的提升。
其实修改是一个磨练耐心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全文的一种方式。
这就好像我们在考试写卷子的时候,做完卷子会回头检查,形成一种查漏补缺的习惯。
一件事情看似做起来吃力不讨好的时候,那是因为没有看到背后所隐藏的好处。
就拿考试时写卷子和查漏补缺来说,有的人很自信自己没有写错答案,所以从不检查,考完试后才发现会有漏做的题目,导致没有拿到分数。
这是粗心大意和迷之自信带来的后果。
说起付出,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付出了就要得到回报才行,若是有付出没有回报,付出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自己付出了时间或者金钱什么都得不到,那么就是一种浪费,从而得出一种不应该去投资这样事情的结论。
正如我们花时间去阅读书籍时,每一天能带来的变化是微小的。
即使变化再小,总有聚沙成塔的那天。
如果你想让人瞬间眼前一亮,产生脱胎换骨的效果,阅读并不具有这么神奇的魔法。
可当你将眼光放得长远,坚持读书十年的人与这十年不读书的人差距一定很大。
别看短期内坚持读书的人看似与不坚持的人没什么差异,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个人的认知思维、格局、看待同一件事情更加多维的角度,这些收获就是看书与不看书的人之间的差距。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聪明人会做一些看上去很傻的事。
实际上他们并不傻,而只是普通人觉得无法理解罢了。
比如说冥想,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冥想的习惯。
而在一些书籍里也有提到冥想会带来的好处,在忙碌的普通人看来,与其花时间发呆,不如用来赚钱,这就是普通人与聪明人的区别。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如果没有痛苦的成长,那么这个人就接受不了失败带来的后果。 那些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恰似一块磨刀石,将一把刀磨的越来越锋利,当能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时,即使暂时还没达到成功,你也间接赢了对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