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往常一样,在今天早读的“微课堂”,我分享了与修辞手法之“借代”相关内容。
为了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以班上同学为例给出例句:
"钱同学的头发是咱们班最长的,如果我对大家说‘快看,那个长头发来了’,大家就都知道我说的是她。这里就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借代。借代是指……"。
这个例句刚举完,讲台下的同学们就微微骚动起来。鉴于影响不大,我也就忽略了学生相对“反常”的状态继续课堂内容。只是,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一般(因为有第一次的效果作对比,所以作为教师的我感受会更明显),同学们在我举生活中常见例子的时候会给我回应,但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
十几分钟的微课很快就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师父也许看出了我的疑惑,当即就把我叫到门口,直入主题,“其实你讲得很好,但是他们今天的反馈不好,因为今天大多数时间只有你在讲,没有让他们动起来。”
一针见血。
向师父道谢后,我也反思了我的日常教学。
作为一名文化课老师,我认真备课,教学知识点和重难点划分得很清楚,也注重讲课形式的活泼生动。因为有教学进度的限制,我会将课堂安排得相对“满当”一点,却忽略了学生的吸收程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的一些上课听讲认真的学生在考试后反馈的分数并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现在,好像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于我而言,能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职业是很幸运的,但这种“幸运”无形间给我造成了“职业压力”,对职业的虔敬之心使我事必亲躬,但却往往事倍功半,加之性格的淡然静默,就更加会转换为对自己的苛求——只是,“教”与“学”本就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对自己已问心无愧,但是学生呢?他们也需要做到一个“问心无愧”,而这种“问心无愧”,需要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毕竟要回归“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情,才是教学之始!
下午第三节是1705班的语文课,每节课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是我的习惯。今天安排的内容是作业讲评,也许是因为自己安排不周,也许是因为学生课前默写的不熟练耽误了进度,下课铃打响时,还有一道大题没讲完。于是,我果断拖堂(《始业教育》就跟学生说明了我定量完成课时任务的习惯)。虽然学生也很配合,但是,当我收拾书本准备离开时,不免听到学生窃窃私语:“她是我见过最凶的语文老师了……”
每个班的班风不同,我在上课时使用的方法也略有差异。1705是我这学期新接手的班级,虽然我打定主意以“严”开始,但不得不承认,听到这样的评价还是有些难过的。不过,我宁愿选择让他们先“记恨”我一下,因为,我也在慢慢学习与他们相处。
每个人在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事情,不管怎样,认真严谨的态度是我时刻秉持的,至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我只能说“且行且探索”吧。
关注学情,注重实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