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915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罗曼·罗兰,以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题思想,也是罗曼·罗兰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的真实写照。
优秀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引起共鸣并不在于读者置身局外,为悲剧贡献眼泪,而在于读者终究是其中的一员,或多或少把书中的叙述和自己的处境相关联,进而感同身受,对作者的首肯在于有人准确说出了自己心中存在已久的块垒,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眼前一再出现这样的画面:
一列火车和唯一的乘客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画面的主体,是黑色的,饱满的,鲜明的,高大的;驶过的站台,疏离的栅栏,广袤的田园,是灰色的,虚空的,模糊的,矮小的。来往的人们,可以分辨出高高的礼帽,华贵的手杖,阔展的裙裾,宽边的遮阳帽,但却面部模糊,声音混杂。
列车缓缓停下,幼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开满野花的田间追逐嬉戏;
带着满手野花,他恋恋不舍回到车上,列车徐徐启动,把他带到了朦胧初恋面前,冰雪聪明的弥娜鲜明起来,青春骚动用使性子的方式表达出来;
青涩的初恋因弥娜的移情别恋而终止,翩翩少年一手攀着门口的铁杆,一手伸出手把热情而放浪的阿达拉上火车,揽在怀中,阿达品行低劣的举止话语异常刺耳,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挣扎在肉欲诱惑和思想激战中的困兽;
列车再次到站,约翰·克利斯朵夫不顾一切爱上了孀居的萨皮纳,小小的傲慢和误解是最终未能拧动的门把手,眼睛热切的萨皮纳是一动不动的剪影,光脚站在隔壁,等待一晚;
单恋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洛金,为爱而不惜一切的奉献和压抑,让人既怜惜又伤感;饱受感情折磨的法朗梭阿士和宗教迫害的阿娜,以及后来精神之恋的葛拉齐亚,雅葛丽娜……
无论是刻骨铭心的初恋,还是完全不介意的单相思,无论是肉欲的堕落,还是精神的升华,生命中的女子,她们因为必然,偶然的机会,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并肩而行,甚至肉体相亲,或是约翰·克利斯朵夫逶迤而来,在列车停顿间隙,演绎一段故事,或是她们跳上火车,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欣赏一段风景,又因为偶然,必然的原因,一一离去,永远消失在人群中。
相遇,是为了相聚,但有时相遇是为了分离,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局外的人,为着某段刻骨铭心的情唏嘘不止,又为着某段美好的开始心存祝愿,很难说抓住了就是最好,错过了就会抱憾终身。走过和路过永远是相生相克的亲家和冤家。
列车在原野上疾驰,约翰·克利斯朵夫胸腔里对音乐诚挚的理解和狂热的追求,催促着隆隆转动的车轮。德国音乐界百无聊赖,毫无生气,音乐界为所谓的大师把持,作品却充满虚伪和造作。桀骜不驯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说出了真话,因为写出了挑战权威的作品,继而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失宠于公爵,得罪了乐队和观众,落得扫地出门。列车尖利的啸叫,吐出的浓浓白气,该不是为约翰·克利斯朵夫想要忠于音乐而鸣不平吧?
平凡的世界同时是孕育平庸的温床,维持一种现有的秩序有两种现实的需求:积极维护现状的人其实是背后利益的始作俑者,他们已经精挑细选了掩盖真正动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其一;为数众多的人们,被教化成不加思索,接受现状的盲从者。为了攀附世间的标准,努力把自己向宣扬的成功靠拢,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信心,安于现状成了最省力和安全的办法。接受改变尚在其次,价值观受到挑战才是他们不可忍受的,这是其二。两者相遇,一拍即合,却把约翰·克利斯朵夫似的人置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罗曼·罗兰创造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时代所呼唤的形象,赋予了所期待的使命。一个悖论由此诞生,时代呼唤“英雄”对抗腐朽,世界却不会容纳所有人成为“英雄”,英雄之所以成其为英雄,正是因为是时代所稀缺精神的代表,正是因为大部分人不会,不可能成其为英雄,才更加凸显伟大。
一个人倘或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必然会被社会所仇视,在他意欲打破现有规则的同时,必然会身心遭受重创,认清真相,直面现实,也许是比奋力抗争更加困难和痛苦的事。。
列车似乎逃跑般离开德国,冲向心中的乐土巴黎。约翰·克利斯朵夫目睹了报社之间相互争夺利益的形形色色:评论止于如何促使戏院卖座,“为艺术而艺术”的背后是无耻的金钱交易,挖空心思爆料个人私生活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作品谈论,为了赚足噱头他们不惜把下流的话用在女人身上……
一百年后的今天,普通民众遭遇同样处境,只不过音乐换成了光怪陆离的载体,纸质变成了电讯。
巧立名目的投资,以做空为筹码,酿成巨大金融危机,亿万民众席卷其中。网上裸贷,借助高科技,摆脱了”高利贷“臭名昭著的恶名,摇身变成了前卫的活法。比较中国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言论,终究不敢把美国贷款也要检查信用记录的实情告诉大家。读书需要积分相加持,写字需要赏钱做动力,如此等等,名目繁多的做法已经偏离初衷太远太远。
信息不对等,故意强化部分事实,移花接木,指鹿为马,想要辨别真相举步维艰,更遑论以此为基础的正确选择。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杰出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人类抗争物质精神的困苦,更值得推崇的是大胆展现社会人性的真实,虽然大多数丑恶的。
展现真实并不是要打消心中向往美好的希望,脚下迈向美好的努力,无论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还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理性地明晰生活的真相虽然有点残酷,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走好一生需要的基石。期望周围变得美好不应该被苛责,但相信蒙蔽真相的美好,以此为前提的行动却无异于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
真相,应该是生活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